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電腦]全球PC格局動盪:聯想 Samsung 崛起使亞洲成新核心






  導語:美國IT網站PCWorld撰文指出,由於惠普、戴爾等美國PC廠商正在進行業務重組,而聯想、 ASUS 、 Samsung 等公司藉機搶占市場,不斷推高PC出貨量,亞洲正迅速成為全球PC市場的新中心。

  以下為文章全文:
  處境迥然不同

  隨著中國大陸和台灣的PC廠商不斷向十多年來由惠普和戴爾占據主導的一個領域發起挑戰,亞洲正迅速成為全球PC市場的中心。目前,惠普和戴爾的筆記本電腦和台式機出貨量都在銳減。

  即便筆記本電腦和台式機的市場需求下降,聯想、 ASUS 和 Samsung 的PC出貨量仍在不斷上升,與此同時,惠普和戴爾等美國PC廠商的市場份額則在縮水。行業觀察家認為,亞洲PC廠商的發展速度之所以能超過美國競爭對手,原因主要是他們能充分利用本地低廉的製造能力,同時又處於元件供應鏈和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周圍。

  由於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崛起,加之創新乏力和全球經濟低迷,PC市場的需求開始呈現出下滑頹勢。惠普和戴爾目前都專注於高利潤的企業業務,這兩家公司的PC業務也因此陷入掙紮。其結果是,正在開發創新消費產品的亞洲廠商,在這場爭奪PC市場霸主的競爭中占據了有利位置。按出貨量計算,惠普和戴爾分別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三大PC廠商。

  市場研究機構IDC預計,2013年全球PC出貨量將同比增長2.8%,2014年的增長率同樣只有個位數。而2012年全球PC出貨量還同比下滑了3.2%。受美國和歐洲經濟疲軟的拖累,惠普和戴爾的PC出貨量雙雙出現下滑。與此同時,聯想、 ASUS 和 Samsung 卻逆勢上揚,在全球PC市場的份額都出現了增長,即便是在美國市場。

  押注企業業務

  IDC高級分析師傑伊‧周(Jay Chou)指出,惠普和戴爾目前正倣傚IBM的做法,日益重視企業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兩家公司PC業務的未來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他說,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會導致惠普和戴爾的客戶,紛紛倒向聯想和 ASUS 的陣營,後兩家公司正致力於發展消費和PC業務。

  現階段,美國與亞洲PC廠商的狀況迥然不同。惠普曾在2011年考慮剝離PC業務,而聯想此時距離全球第一大PC廠商的目標越來越近。戴爾目前已不再重視其PC業務,並且還宣佈了私有化的消息,這也使得客戶懷疑該公司是否還對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業務感興趣。

  2012年第四季度,在全球十大PC廠商中,有三家──惠普、戴爾和 Apple ──總部位於美國,而賸餘七家則集中在中國大陸、台灣、韓國和日本。十年前,惠普、戴爾和IBM在全球PC市場占據著三甲的位置,而在接下來的十年里,PC行業的版圖發生了重大變化,許多業界重大交易都同中國大陸和台灣廠商有關。

  聯想在2004年收購了IBM的PC業務,隨後又拿下日本的NEC,後者在2002年曾是全球五大PC廠商之一。台灣的兩大PC廠商 Acer 和 ASUS 同樣頻出大動作,前者先後收購了美國PC廠商Gateway和歐洲PC廠商Packard Bell,而後者也不再為惠普等廠商代工生產PC,而是剝離了組裝業務,成立了一家名為和碩聯合科技(Pegatron)的公司,開始生產自有品牌PC產品。

  具有天然優勢

  德勤諮詢分析師約翰‧塞亞切拉(John Ciacchella)表示,企業業務和消費業務在產品線和商業模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塞亞切拉認為,聯想等公司在消費市場的實力突出,若想在這個市場有一番作為,其他PC廠商就不應該再側重於產品的數量,而是應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來吸引企業用戶。

  塞亞切拉說:“聯想具有了規模經濟效應,而且還提出了全球化戰略。他們在消費市場的地位比惠普和戴爾更有利。”此外,聯想還具有一個天然優勢,那就是離供應商和處於增長的市場都很近。中國大陸、台灣、日本和韓國,現已成為存儲器、主板等PC元件組裝和製造的中心。塞亞切拉說:“以聯想為例,中國大陸市場規模龐大,令其具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這個市場仍然遠未飽和。”

  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分析師特蕾西‧蔡(Tracy Tsai)表示,亞洲PC廠商,尤其是聯想和 ASUS ,通過收購或研發,對消費市場展開大規模投資。她說,這些亞洲廠商正專注於打造類型多樣、以消費為主導的產品線,其中就包括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

  惠普和戴爾則反應遲緩,未能及時抓住流動設備新潮流,研發活動長期以來更專注於企業產品,而不是側重於可以滿足短期需要的消費產品。在PC行業發展初期,IBM、惠普、 Apple 和戴爾等美國PC廠商的創新活動,曾推動了這個行業的增長。

  行業創新乏力

  但是,PC現已成為日用品,筆記本電腦和台式機領域的創新水平難以媲美平板電腦市場。PC領域的創新動力現在主要來自於芯片廠商英特爾,後者希望借助於 Ultrabook 給PC市場注入發展動力。 Ultrabook 是一個全新的超輕薄筆記本電腦類別,兼有平板電腦的特性。

  然而,由於 Ultrabook 價格高昂,用戶對微軟新一代操作系統Windows 8反應不太積極,PC市場並未因此重見光明。微軟還推出了自有品牌平板電腦Surface,希望以此為契機,讓PC廠商開發新一代Windows PC產品。但市場對Surface的初期反應冷淡,也令這款產品未來能否取得成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在整體疲軟的美國PC行業, Apple 堪稱異類,這家公司曾以一己之力打造了平板電腦市場,而用戶也心甘情願高價購買Mac電腦。 Apple 還宣佈,Mac電腦的裝配流水線將移師美國。此外,聯想也將開始在美國生產平板電腦和PC產品。

  雖然亞洲PC行業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也有例外:日本兩家PC廠商 Sony 和 Fujitsu 繼續深陷泥潭難以自拔,而 Acer 也在押註上網本失敗後陷入掙紮,同時未預料到平板電腦時代的到來,也讓這家台灣PC廠商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PC市場新中心

  PC廠商Falcon Northwest CEO柯爾特‧里維斯(Kelt Reeves)表示,美國PC廠商的利潤率仍然難以與亞洲PC廠商相媲美。他指出,亞洲的大眾產品價格更便宜,工廠數量眾多,生產和組裝產品的成本更低,這樣,亞洲廠商的PC產品利潤率會高於美國PC廠商。

  Falcon Northwest的台式機和筆記本電腦採用高端零部件,定價往往高達數千美元。該公司以200至400美元的價格,從 ASUS 那裡採購主板,還從台灣採購專用底座。他們還更傾向於在美國組裝PC,希望得到本地用戶的支援。里維斯說:“我們更喜歡在美國製造PC,但這樣一來,成本會稍高一些。”

  分析師指出,惠普和戴爾短期內不會從PC市場退出,並且會繼續推動PC業務營收和出貨量的增長。但這兩家公司正依賴於和碩聯合科技、仁寶電腦、緯創集團等台灣PC廠商,開發和設計產品,這種趨勢表明全球PC市場的中心已在一定程度上轉向亞洲。

  德勤分析師塞亞切拉說,亞洲廠商在生產消費類PC產品方面更具競爭力,而美國廠商則更善於開發高端技術,如微處理器。此外,美國廠商或許會努力保持一定的PC生產能力,因為隨著 Apple 和聯想等公司紛紛在美國本土生產PC和平板電腦,在美國部分地區開展這項業務,會越來越具有成本競爭力。

  同時,美國PC行業能保持多大的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還取決於戴爾私有化以後是否保留PC業務。在私有化完成以後,戴爾可以按既定計劃執行自己的產品戰略,不必太過考慮華爾街的感受,每個季度都必須拿出穩定的業績。塞亞切拉說:“這會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跡象。”(清辰)



.[電腦]全球PC格局動盪:聯想 Samsung 崛起使亞洲成新核心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2/pc-samsu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