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左)與現任CEO史蒂夫‧鮑爾默
導語:英國《衛報》網絡版發表文章稱,微軟“打盹”錯過了互聯網搜索、網絡廣告和智能手機機會,一方面是因為PC軟件市場的穩定收入使得該公司不思進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後比爾時代的微軟管理層缺乏衝勁,樂於坐享其成。如今,PC銷售的下滑已讓微軟大夢初醒。
很久以前,一個名叫比爾的年輕人有這樣一個願景,他希望“每個辦公桌都擺上一台PC,每台PC都運行微軟的軟件。”後來他的夢想實現了,他與艾倫聯合創辦的微軟公司成為了全球最賺錢的機器,他也成為了全球最富有的人。
微軟成就商業帝國的商業模式非常巧妙,它把製作電腦硬件的乏味工作交給別人去做,而自己只做操作系統和Office等應用軟件。那些被稱為OEM(原始設備製造商)的電腦製造商分佈在台灣等地,它們生產硬件的盈利空間不大,而且在不斷縮小。它們製作出來的電腦硬件需要微軟的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才能成為真正可被企業和個人所用的輔助工具。
對微軟來說,製作軟件的大部分成本在與前期研發,一旦程式寫好,後面的工作就是簡單的複製。再加之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一直以來就一家獨大,幾無競爭對手,因此比爾和他的同事們要做的幾乎就是坐地收租,實際上他們也那麼做了。
實際上,由於微軟接下來把主要精力都傾注在從辦公桌上獲得的收益,所以該公司並沒有注意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革──互聯網。然而,一家名為“網景”(Netscape)的創業公司卻緊鑼密鼓地開始發掘互聯網的機會。網景的領導者當時曾大膽設想,一種名叫“網絡瀏覽器”的軟件將在未來某一天取代Windows這樣的操作系統。
自那以後,互聯網的魅力也的確引起了比爾的注意。1995年他在那份著名的公司內部備忘錄中將互聯網比喻成一波浪潮,稱“未來幾年內互聯網的發展,將會在未來很長時間內決定我們這個產業的方向……我對互聯網重要性的認識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但現在我把互聯網的重要性確定為最高級。在這份備忘錄中我想強調的是,專注於互聯網對微軟的每一項業務都至關重要。互聯網是自1981年IBM推出PC以來的最重要的一項進步。”
根據比爾的觀點,互聯網會給微軟帶來非常嚴重的威脅,為此微軟的一切運營──每一項業務,每一個產品都應該以互聯網為中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比爾成功兌現了自己的諾言,他很快帶領微軟實現了轉型。在這一過程中,由於他下定決心要摧毀勁敵網景,幾乎導致微軟因反壟斷訴訟而頻臨分拆。當時,一位聯邦法官在調查中發現,微軟濫用壟斷地位,將其(性能不如網景瀏覽器的)網絡瀏覽器與操作系統捆綁銷售。微軟因而被起訴,但該反壟斷案最終因喬治‧布什(George W Bush)在2000年大選中獲勝而不了了之,微軟又一次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年,比爾辭去CEO職位,逐步退出了微軟的管理層。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委任的那些繼承人──包括微軟現任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都沒有繼承他的衝勁,而只是坐享其成。
如果不是“不思進取坐享其成”的思潮作祟,那該怎麼解釋後比爾時代的微軟一次次錯失網絡搜索、在線廣告、智能手機以及平板電腦浪潮呢?怎麼解釋每次都是直到火燒眉毛,才彷彿恍然大悟奮起直追呢?或者他們還認為,Windows和Office的穩定銷售還足以讓他們呼呼大睡?
突然之間,情況變得讓後比爾時代的微軟管理層不再那麼寬心了。首先,PC銷量開始大幅下滑,這意味著微軟的“安樂窩”開始受到侵襲。上週,我們首次感覺鮑爾默和他率領的微軟開始清醒了,在一份長達2700字、充滿官腔的內部備忘錄中,鮑爾默宣佈了一個“深遠的調整計劃,能讓我們更有能力、更快、更高效地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開展創新。”
根據這份備忘錄,微軟多個產品組將被解散,而整個公司(約9.7萬名員工)將按“職能”重新分配,即按工程部、市場部、策劃部以及研發部劃分,其目的是要“讓整個公司都在一個戰略上共同努力”。
那麼,微軟這個所謂的“一個戰略”政策的願景是什麼?為什麼要去“更好地執行我們的戰略以推出一系列設備和服務,能夠幫助人們完成他們最為看重的活動,幫助企業做好最重要的生意。”這些話,換個說法就是:我們沒有線索,真的,但我們需要看上去正在忙於做某件事情。
無論你喜歡比爾‧蓋茨什麼,他對時間點的把握都值得你欽佩:當微軟一切都還不錯時,他選擇了急流勇退。(朱飛)
.《衛報》:沉睡十年,微軟如夢初醒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7/blog-post_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