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iPhone預設鈴聲「馬林巴琴」的故事

Marimba


  此前,我們分享了iPhone預設短信鈴聲“三全音”誕生的故事,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iPhone的預設通話鈴聲──馬林巴琴,這個同樣“響”譽全球的聲音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呢?Quora上一位匿名用戶講述了“馬林巴琴”誕生前前後後的故事。

  2005年,那是 Nokia 統治手機的時代,1902 guitar riff──這個家喻戶曉的 Nokia 預設鈴聲每天會響起18億次。然而,喬布斯卻非常厭惡這個鈴聲。當時, Apple 正在秘密研發iPhone希望以高保真的音樂替代當時流行的低音質鈴聲和MIDI格式鈴聲。

  當時,手機鈴聲對於手機廠商而言已經成為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重要業務,早年每首鈴聲甚至可以賣到5美元,但 Apple 從未將其作為iPhone的重要業務。

  起初,喬布斯是允許iPhone用戶使用iTunes音樂文件生成個性化的鈴聲的,但這同樣意味著 Apple 得和音樂版權公司進行抗爭。基於這樣的壓力,喬布斯決定在即將發佈的iPhone中內置鈴聲。最終發佈時共有25支鈴聲選入,這些鈴聲依然保留至今,其中就包括預設鈴聲──“馬林巴琴”。

main-qimg-72a42631032445fb2327c66f49fe127d

  如果說喬布斯對 Nokia 音樂鈴聲的排斥只是個人好惡,那麼關於音樂不適合作為手機鈴聲的結論也有科學實驗的支撐。貝爾實驗室旗下的人為因素實驗室曾做過大量關於鈴聲的實驗,研究包括鈴聲的音質、音調、持續時間對大腦識別電話信號的影響。300次的實驗結果表明,儘管音樂作為鈴聲非常悅耳,但測試對象通常需要一週事件才能習慣將其作為電話信號,並做出正確反應。

  人耳的聽力範圍在2-4KHz之間,動態範圍在0-96dB之間,因此鈴聲應該處於這個範圍的中間位置。研究結果証明,具有節奏性、持續時間3到5秒的鈴聲更有利於大腦辨識。

  2002年, Apple 收購了一家名為Emgic的德國數字音頻工作室,該工作室的支柱Gerhard Lengeling博士是一名有從醫經歷的數字音樂應用工程師,後來他成為 Apple 負責音樂軟件工程的高級主管。著名的Logic Pro和GarageBand正是在他的領導下開發的。

1

  這位匿名作者稱,Lengeling博士是 Apple 頂尖的技術天才之一,深受喬布斯的賞識,他定義了 Apple 產品中音頻的高水準,而iPhone的25個內置鈴聲也深受其影響。

  作者認為,馬林巴琴具備了一支鈴聲應有的素質,符合貝爾實驗室對理想鈴聲的定義,同時,它也符合喬布斯個人的審美取向。

  這有一件有趣的事:2005年末, Apple 發佈了一套GarageBand的音色包,Symphony Orchestra Instruments,在音色單中就包括一個“管絃樂馬林巴琴”。據說,有人嘗試用GarageBand內置的音頻源重做這個鈴聲,甚至沒有人能聽出它與原版“馬林巴琴”的區別。所以,不少 Apple 內部員工都相信,Lengeling博士只是借助一台了Mac的GarageBand,就直接做出了iPhone經久不衰的預設鈴聲。

  當然, Apple 官方從沒承認過這事兒。





.iPhone預設鈴聲「馬林巴琴」的故事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8/iphone_7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