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黑莓:賣身還是​​孤注一搏?






  據外媒報導,黑莓董事會近日已成立特別委員會,探索未來的多種戰略選擇,包括戰略聯盟、出售等四種選擇。其中全盤或部分出售成為業內議論的焦點。那麼黑莓已經開放的戰略選擇中,出售真的是黑莓惟一的出路嗎?

  其實業內很清楚,買與賣是相互依存和兩廂情願的事。既然黑莓對於賣身已表明開放的態度,那麼剩下的就是是否有買方了。為此,業內給出了不少候選名單。為了分析的方便,我們將這些候選名單進行陣營的分類。

  就如業內所言, Google 、微軟、 Samsung 、亞馬遜這些具有實力的國際大廠可以算作收購的第一陣營。畢竟財大氣粗,只要想併購的話,錢不是問題,剩下的就是價值的問題。

  首先看 Google ,從之前 Google 125億美元併購摩托羅拉流動看,無論是出於專利,還是發展手機硬件的角度,至今均未見到明顯成效。相反,摩托羅拉流動糟糕的業績表現一直在拖累 Google 的整體營收和利潤。雖然摩托羅拉流動近期發佈的Moto X獲得了業內的好評,但具體到未來的市場表現仍是個未知數。這個時候, Google 還會出手購買一個“累贅”嗎?重要的是, Google 在流動互聯網(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中已經確立了自己Android生態系統的領先地位,再引入一個日漸頹勢,且有可能和自己互搏的生態系統,無異於畫蛇添足。

  其次看微軟,由於之前傳聞微軟曾一直希望併購黑莓,所以此番黑莓對於出售持開放態度,微軟自然成了併購的大熱門。但鑑於微軟流動的整體戰略仍是以Windows為核心,且目前與 Nokia 戰略合作漸有起色,但仍很艱難,此時併入另一個新的與自己的Windows Phone處境類似,甚至已呈現不如自己之勢的生態系統,微軟真的有能力來同時運作兩個完全不同且均在生存線掙紮的生態系統嗎?連自己當家的Windows系統在流動市場都玩得這般辛苦,我們很是懷疑。所謂一心不能二用,也許最終的結果是,兩個生態系統都做不好,甚至比現在更糟。當然,這個過程中,還有可能得罪了 Nokia 這個自己最大的合作夥伴,得不償失啊。   

  再看 Samsung , Samsung 憑藉 Google Android生態系統已經成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老大,而在平板​​電腦市場也正在縮小與 Apple 的差距。同時, Samsung 在另外一個生態系統,即微軟的Windows Phone中,也超越了HTC,成為微軟在智能手機市場的第二大合作夥伴。另外,就是 Samsung 還有與英特爾合作的自己的Tizen系統,可以說, Samsung 的未來並不缺少生態系統,所以併購黑莓對於 Samsung 幾乎沒有任何的意義。相反還會從業績上拖 Samsung 的後腿,還有一點不容忽視的是, Samsung 至今都是依靠別人的生態系統發展得很好,未有自己發展和管理生態系統成功的先例。之前自己的Bada系統停止使用和繼續開發,最終與英特爾合作發展Tizen至少證明 Samsung 鮮有自己掌控系統的實力。

  最後是亞馬遜。有分析稱,併購黑莓,亞馬遜可以藉此進入智能手機市場。不過就目前黑莓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表現以及亞馬遜Kindle業務(平板及電子數閱讀器)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表現,恐怕亞馬遜以自己的Kindle品牌進入智能手機市場的勝算都要大於利用併購來的黑莓吧。

  說完第一陣營,就是HTC、聯想、華為、中興等這些第二陣營,以終端為主的廠商了。眾所周知,黑莓的價值或者說是估值主要是由現金、專利、硬件、服務等組成,即便黑莓在走下坡路,品牌也大幅縮水,但其總估值也至少在50億美元上下。在此,我們對於上述二線陣營的廠商是否有這個經濟上的收購實力表示懷疑。

  其次,對於聯想、華為、中興這些中國廠商,加拿大政府能否批准併購也是存有極大變數。即便是上述因素都不是問題,從目前黑莓的市場份額看,聯想、華為、中興均已超越了黑莓,對於以搶占市場份額為策略的中國廠商來說,黑莓的戰略價值已喪失大部,即無助於大幅提升這些廠商的份額。而且鑑於黑莓的虧損,使得中國廠商期望通過提升營收和利潤的戰略企圖也相當渺茫。重要的是,這些中國廠商均處在虧損或者微利的狀態,併購虧損的黑莓無疑是加劇營收和利潤的壓力,而這很可能影響其未來對於市場份額爭奪的衝力,最終造成市場份額及營收和利潤的雙失。

  最後是HTC。看看HTC現在的窘境,在是在Android生態系統領先的廠商,最終被 Samsung 超越,且即將出現虧損,連自己都被傳聞成要被併購的對象,怎麼可能有實力再去併購一個與自己命運相似的廠商呢?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或因自己,或因併購方的原因,黑莓被併購的戰略價值已經消失,那麼剩下的也就只有自己孤注一擲了,也許還有一線生機。



.黑莓:賣身還是​​孤注一搏?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8/blog-post_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