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從研發到上市 揭秘手機誕生過程 手機,手機平板,

研發:多個版本並行


  手機已經成為每個人每天離不開的物件,但它是怎麼來的,製造生產的過程又是什麼樣的情形,卻離我們如此遙遠。因為手機行業研發製造過程的要求嚴格保密,這個話題也鮮有報導。 近日,新浪手機聯繫到了國產手機廠商酷派,走進了他們的設計研發中心採訪多位相關人士,觀察一部手機的誕生的過程。

  需求調研:從無到有的過程

  一部手機從「無」到「有」的過程遠比想像的複雜。一款重要產品,並不是某位天才一拍腦袋就能想出來的。

  以大觀4為例,從立項到最終製造出來,整個週期會持續一年半到兩年,中間經過無數次的方案修改,最終呈現在用戶眼前的產品,用「千錘百煉」來形容並不為過。

  一款產品,可以稱作一個項目,在立項初期,往往首先經歷的是1-2個月的需求調研彙總過程。需求來自哪?有以什麼因素為標尺來考慮,多數廠商都可歸納為「用戶」「技術」「市場」三個點。研發人員會彙總一些需求,例如它是做給誰用的?定位如何? 對酷派這樣產品線眾多的廠商來說,細分需求相當重要,它將直接決定一款手機的最終外觀、參數、功能、投放市場,以及售價。另外,資源調配不會讓自己產品在市場上相互重疊。

  當酷派決定做大觀系列的第四款手機的時候,它的定位已經確定了:旗艦產品,但旗艦手機是什麼樣,不是一個設計師隨手畫出來的,此時廠商會進行廣泛的調研,結合剛才說到的需求來決定一部尚未製造出來的手機應該有多大的螢幕,解像度是多少?外觀是圓是方? 此時,眾多工作人員會懷揣一個「想像中的手機」走訪它的針對性用戶。仍以大觀4為例,企業政要,商務人士是它的針對性用戶群,這群人(包括前幾代大觀手機的用戶)會提出一些自己的需求。若是與運營商合作的產品,還可能將一批手機外觀一同提交給運營商共同商討外觀及樣式。

  綜合酷派自己的意見,考慮現有硬件的水準(也就是玩家們熟悉的1080P還是720P,要四核還是要雙核,用高通還是NV的處理器)來決定這款手機會有個什麼樣的配置。

  所有這些,彙總之後才是大觀4形態。不,準確的說,是想像形態,而此時距立項,往往已經過去了半年左右。

  研發:多個版本並行

  在手機市場天天有旗艦出現的年頭,誰也沒法保証自家正在研發那款產品在上市的時候還有競爭力。所以,鑒於市場的複雜性和競爭環境的激烈程度,一款產品並不是只有一個版本,儘管我們目前在市場上只會看到一款大觀4,但在需求彙總甚至直到研發階段,往往是由多個團隊負責多個版本並行的。(你一定聽說第一代iPhone研發的故事)。

  這是一場團隊間的比賽,最終出線的將是最合適的那一個。

  「最合適」,而不是「最好」,最終上市的產品都是技術與市場相互妥協的結果,技術太前沿導致曲高和寡或造價過高,無法被現有市場接受的產品不會被選上。但這些產品及相關團隊也不是失敗者,他們的成果,和那個勝出團隊的一樣重要,也會被保留下來,說不定在未來一個合適的時間會被挖掘出來大放異彩。這就是一個廠商的「技術積澱」。

  另外,為了在競爭中領先,廠商也會充分考慮到「提前」的重要意義。通常被問道下代產品的情況時,相關負責人都會回答「不能透露太多」,但我們絲毫不懷疑,在大觀4剛剛上市時,大觀5已經早已進入秘密研發的階段。不止酷派,其他廠商也都會這樣。

  工業設計:藝術家與工程師的博弈

  通常人們所說的手機設計,其實涵蓋了工業設計(Industry Design,簡稱ID),結構設計(Mechanical Design,MD)和硬件設計(Hardware,HW) 等多項工作。

工業設計:藝術家與工程師的博弈

  工業設計是一個「招人恨」的工作,他們決定一款產品的外觀,往往是一群瘋狂的藝術家,他們會在世界各地遊歷或參觀展覽,為自己的設計吸取靈感。

  ID設計師與畫家們最大的不同是,他們在設計一款產品的初期,就必須考慮它的商業價值,說的通俗點:好看,手機才有人買。這是工業設計師與繪畫或雕塑藝術家最大的不同。工業設計,是決定一款產品最終形態的源頭。畫家可以等,作品放幾十年說不定還會更值錢,但工廠不能等,在競爭激烈的手機行業,不可能因為沒有百分百理想的設計就取消一款產品的發佈。

  現代化工業設計很少出現「單打獨鬥」的情況,但有可能是一個人提供靈感,再由一個設計團隊共同完成作品,當我們問酷派的創新設計部總監陳銘鏞,大觀4的設計團隊有多少人?他向著隔壁一指:那屋全都是,大約十幾個吧。

  工業設計師是「雜家」,什麼都要懂一點。畫得了草圖,瞭解材料科學,要感性也要理性,因為他們最終要給這個世界呈現的的,是一款成熟好用的產品。而不是自己夢想中的一張草稿,那個可能永遠造不出來。

  iPhone的出現導致現有手機全都變成了「大屏+觸控」的形態,而Android的加入更是讓它們的操控界面看上去都一樣。 這個時代的手機設計是變得更難還是更容易? 新浪手機問過很多設計師這個問題,在酷派這裏得到的答案是短期內會更難,因為手機的形態已經比較固定,它的形態在未來三至五年內會處於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知道新技術還有新材料的推進,再恰好有一個合適的設計將它們揉和起來。

  形如大觀4這種手機,原本也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在酷派的設計室中,我們看到了各種形狀,配色以及材質的大觀4雛形,他們最終經過層層選拔,保留幾個方案進入,之後詢問項目負責人,合作運營商或是調研用戶對這款產品的反應加以改進。

  目前手機產品線流行「系列」的概念,出品一款旗艦手機後,會根據它的特點進行拓展,衍生出一個系列化產品,利用旗艦產品的知名度和光環效應覆蓋更多人群。

  結構/硬件設計:讓圖畫變成現實

  為了讓夢想里那款產品早日出現,工業設計師,結構設計師和硬件設計師會通力合作,在世界各地尋求新的材質或新工藝來讓一款智能畫在圖紙上的產品變成現實。一款產品畫得出來卻做不出來,這在酷派以及其他廠商都是太常見的事,有些是技術局限,驚艷的設計永遠會留在畫紙上。

結構/硬件設計:讓圖畫變成現實

  近幾年,用戶很喜歡金屬材質的手機,高端大氣上方次,但在工程師們眼中,金屬不是理想材料,除了眾所周知的電磁屏蔽導致信號不穩定的問題,還有:太重、不做處理容易磨花、成本高、色彩單一、緩衝能力差、可能漏電、有人對金屬過敏、以及……冬天金屬太凍手了。

  即便硬件設計工程師們將出這麼多金屬的不好,但用戶喜歡,沒辦法,做吧。 在目前Android手機千篇一律的時候,設計/材料的區別成了一款手機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挑花了眼的消費者也會更在意設計的重要性。

  有時候,在一家手機廠商的設計室內,ID,MD,HW不會分的那麼清楚,設計師也會理解材料的風險,不會去做那麼「危險」的設計。但更多時候,設計師們(或者資源開發部)會去尋找新材料,新的組件來讓一個好設計變為現實。

  很多人都聽說過喬布斯與康寧玻璃的故事,但這樣的事,實際在科技產業經常發生。在每天都可能有革命性創新的手機產業,設計師為實現理想中的作品在全球範圍內尋求合適的新材料和新技術的事情也屢見不鮮,你手中手機的各個零件,無論是螢幕,主板或是處理器,都可能經過了重重選拔及各方面衡量,最終才會出現在一款手機上。

  這是手機行業一直高速前進的動力。

  界面/功能設計:產品的臉面



  ID/MD/HW等設計師關注的是手機的硬件,也就是外在部分。對手機內在的塑造,是手機界面設計師(UI)的責任。

  如果為手機生產畫一張流程圖,手機硬件研發會比較長,因為涉及生產過程,它會一環環緊密相扣。但UI設計應該是可以獨立在手機硬件壓法之外的,它屬於平台性研發,與手機硬件生產並行。

  ID設計師的壓力是如果千篇一律的大屏觸控手機做出自己的特色,並且要考慮材料等等問題;UI設計師雖然不用考慮材料影響,但需要將「Android系統」這個大家都有的系統作出自己的特色,也並不容易。

  對一家廠商來說,使用原生Android固然可以,但統一的東西無法顯示出自己的與眾不同,這會讓自家手機缺少讓用戶選擇的理由,同時,廠商也希望在一個共享的系統上佈局一些自己東西,讓用戶使用後感覺更舒適。可以說,它和手機的外觀設計一樣重要。手機UI也屬於創意設計,同樣需要考慮用戶需求,市場反應等因素,並且它還需要考慮硬件的需求──顯然,配置高的大屏手機可以配置更華麗的界面,並加入些單手操作功能;而一些解像度較低硬件也比較弱的小破手機則要適當優化精簡一些效果。

  酷派在大觀4上使用一個名為Coollfe UI。在酷派研發體系的副總裁祝芳浩看來,它是多年積累的結果,酷派在WinCE時代關於觸控的很多功能點得以保留,但在手機逐漸取代PC成為互聯網入口的時代,從前以通信為主的設計又需要改進,人們需要一個更現代的樣子和更多的上網需求,結合老用戶的意見,才能形成一個手機UI(或ROM)最初始的需求。

  界面設計是第一眼需求,它就像時裝風格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就變換不同的潮流,比如今年的「平面化」,從這個角度上看,手機UI設計師與時裝設計師只要有一個共同之處:緊追潮流,讓自己設計的東西不過時。 這種風格的轉變比手機外觀設計轉變大得多,也會快的多(這也是一般UI的生命期),祝芳浩坦言轉變往往伴隨著大量爭議,但若等到別人來否定時,就意味著失敗。

  生產過程:不只是組裝零件那麼簡單

  當以上一切流程完畢的時候,手機也就進入了試產過程,小批量試生產,考察的是軟硬件的成熟度,生產工藝和生產的測試環節。

  工業化大生產完全不同於實驗室中幾台幾台的試驗樣機,任何一個部件或生產流程存在缺陷(或者隱患),都可能導致一款手機延後發佈,甚至不會出現在市場上。在一家企業中,QA(Quality Assurance)質量監督部門會負擔起整個流程質量保証的工作,他們就像一把尺子,督促開發過程符合預定流程,保証項目進度與質量。

生產過程:不只是組裝零件那麼簡單

  手機與PC不同,它不能由一些標準化的組件拼裝而成,可以說,手機的每一個部件都是定製產品,但經過廠商的包裝設計,又會變成一款帶有自己烙印的唯一產品。這有點像烹飪,一樣的原料,不同的廚師可以炒出完全不同的菜餚。

  手機產業的很多核心部件是由上遊供應鏈控制,比如我們最關注的處理器,僅有屈指可數的幾家,選定哪個方案才能隨之設計相應的主板電路,手機的「核心配置」也由此而來。很多時候,選高通還是NVidia,螢幕用 Samsung 還是LG並不只是參數問題,還要求廠商對自己產品有預判,並與上遊供應鏈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上遊的部件不會像超市一樣擺在那裡,廠商需要就來拿,不要就一致擺著,對於手機廠商來說,所謂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對供應鏈的控制能力,與上遊建立戰略合作關係。

  更多的網友聽到手機生產的第一反應可能是人擠人的車間。這確實是一個無聊的工作,但也並非每個手機生產廠商都是血汗工廠,新浪手機見過很多環境像大學一樣的手機生產工廠,這裏的安檢要求比機場更高,進入車間需要穿靜電服,並且不能帶入任何電子設備。

  保密:那些不能說的事

  有一些部門雖然不會直接參與手機的生產,但沒有他們,一些項目也無法順利進行。例如保密。

11

  在一般情況下,手機的研發過程是保密的,它給一款手機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是一家廠商的核心機密。參與研發的核心人員會階段性的進入封閉過程,某些核心部件的研發人員,可能直到產品試產才會知道它最終的樣子。

  不同的廠商會有不同的保密規定,當我們來到酷派的時候,即便進入的只是市場部辦公室,也被要求不能帶入相機,筆記本電腦也需要登機序號。這裏少有的電腦USB被禁用,也不能上QQ等聊天軟件,甚至即便從電腦里考出一份資料,也是加密的,拿到也沒法觀看。

  新浪手機的編輯曾走訪過其他手機廠商辦公室,保密規定也大多如此。設計研發等部門甚至更嚴格。

  產品發佈:為什麼都愛選九月?

  當一切就緒了,一款手機也就到了該與用戶見面的時間。對手機廠商來說,選在九月召開一場發佈會是不錯的選擇,自近幾年開始,幾乎所有廠商都會選擇這個月發佈自家最重要的產品,彷彿成了行業內不成文的規定。

產品發佈:為什麼都愛選九月?

  這當然不僅僅是為了要狙擊 Apple ,通常手機的鋪貨週期是一到兩個月,對於國外廠商來說,9月發佈新品,正好在聖誕節和新年的購物大潮大面積鋪貨;對國內手機廠商來說,所謂的金九銀十是銷售手機的好日子,剛開學的新生、趁國慶長假選個手機的人是強大的消費力量。

  產品發佈會的隆重程度與產品的重要性成正比,像大觀4這類年度旗艦產品,往往會在發佈會前兩個月就進行準備,市場部門會瞭解這款產品的定位(它是什麼手機,賣給什麼樣的人),之後與公關公司一起制定營銷方案,進行發佈會招標,此時一部手機終於可以不再保密,從工廠正式走向用戶眼前。

  宣傳與渠道:好酒也怕巷子深

  一部手機已經正式發佈,如何讓消費者知道並買到它,是一門大學問。它會直接影響一部手機的銷量,在很多手機企業中,其重要程度堪比研發。

宣傳與渠道:好酒也怕巷子深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營銷渠道可以分兩大類:分銷渠道,直銷渠道。我們聽過的全國總代理商、區域代理商等均屬於前者,直銷渠道主要包括自建銷售網絡、家電連鎖商場(國美、蘇寧等)、手機連鎖銷售店(中複、迪信通等)、電子商城、超市、流動運營商營業廳、手機商城、小型手機專賣店等等。

  近幾年,運營商渠道和電商模式對傳統分銷模式產生了衝擊。不要輕視運營商的營銷和集採能力,去問問身邊有多少朋友在用預存話費送的手機,你就會瞭解到運營商的能力有多驚人。

  酷派每年推出的產品數量超過30款左右,國內每家運營商的定製機超過10款。在上文我們已經說過,很多產品在研發階段就已經與運營商就外觀與功能進行了充分討論。在上市前,酷派會組件「操盤計劃」,定製廣告策略。套餐等。

  最終,用戶會在酷派專賣店、手機/家電連鎖、網上商城,及運營商營業廳看到大觀4。這就是一部手機的誕生過程,從立項到最終上市,短短一篇文章敘述的是成百上千人的辛勞智慧結晶。



.從研發到上市 揭秘手機誕生過程 手機,手機平板,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11/blog-post_5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