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Segway電動平衡車沒有在國內流行的真正原因






  早在2010年,有一篇似是而非的分析文章以很業餘的視角解讀“為什麼Segway沒有全面流行”。但那篇文章非常外行,很難令人相信該文作者是騎過平衡車的。作為一個資深平衡車玩家以及深圳平衡車俱樂部的創辦者,我想我對這個問題更有發言權。究竟為何包括Segway在內的平衡車品類,經過了12年的發展仍然沒有流行呢?

  近日由於薄案的審理涉及到一台Segway X2越野版電動平衡車,關於這種喬布斯譽為“劃時代的發明”的產品又進入到大眾的日常話題中。但平衡車已經誕生了12年卻還被視為“新奇玩意”,大眾對這玩意還非常的陌生。這一定是出了問題。

  平衡車在中國消費者中有兩個大品牌,南易步北風行者。易步的總部在東莞,風行者的總部在北京。其中有新聞稱後者在上個月獲得了1200萬元的融資。其他的品牌或者還沒有如這兩者大的銷量和影響力,或者術業有專攻(比如新世紀品牌只面向公安系統銷售)。與此同時,還有大量剛剛起步創業的平衡車企業。我在傳播自己的平衡車俱樂部的這一個月裡,至少接到了三個創業團隊關於他們自己平衡車產品的測試諮詢電話。

  平衡車的起源品牌Segway在國內從2006年就正式開始銷售了。但是它與所有國產平衡車品牌面臨同樣的問題。

  甚至於,我以為國產平衡車廠商目前的商業特色就是跟著Segway學的,連缺點一起學來了。

  而這個缺點,才恰恰是造成Segway沒有全面流行的原因。

  那就是,平衡車從來就沒有作為消費電子產品被銷售過。

  過去十年,Segway自己都沒搞清楚應該怎麼賣平衡車,這個問題丟給中國人的結果,就是貿易方針取代了一切。

  Segway最早忙於解決法律政策的問題,並且以國禮的形式贈送給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什,走的是高層路線。而收穫的,是包括警察局在內的公共服務訂單。

  於是,Segway以場地巡邏專用設備的面貌登場——這可不是一個好開頭。

  隨後,能來事的美國人自己搞出了熱鬧的Segway社區,但Segway似乎絲毫不在意個人消費者,繼續忙於擴大自己的機構訂單規模。高爾夫球車、公園遊覽車等等概念都是這個時期搞出來的。

  於是完全由個人消費者組成的Segway社區迅速衰落。衰落的具體原因我沒有做詳細調研。但有一件事就足夠說明問題了——在Segway已經誕生12年,賣到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情況下,任何Segway的損壞報修,都必鬚髮回美國總部維修。這不僅僅是政策的問題,而是Segway壓根就沒有考慮過是否要讓自己的代理經銷商具備面向個人用戶的售後維修能力。

  國內有大量持有Segway的用戶,其中有不少是因為故障後維修過於不便而徹底放棄平衡車的。就小小的東莞,就有十幾台損壞的Segway。(願意花八萬塊錢買平衡車來玩的,大都不會過於在乎這八萬塊錢打了水漂)

  誰能接受這樣的情況而持續購買Segway?設備租賃商。

  三亞此類企業最多,有許多掮客從租賃公司以一整天的價格租來Segway,騎到各個五星級酒店的私家海灘上,以半小時300~500的價格租給遊客玩耍。

  這種情況下,Segway成為了一種生產工具,一些企業的收入業務所在。那麼公事公辦的維修和售後,不摻雜什麼個人感情,麻煩一點也無所謂。

  忙於追求短期銷售業績的Segway從一開始就搞砸了“平衡車”的大眾心理認知。它引起了大眾的好奇,卻絲毫不在意如何建立起產品與購買者的感情。對企業用戶的關注遠遠超過個人用戶。

  不因為感情而發生購買的設備,只能是生產工具。是無法成為一個成功的消費電子產品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Segway眼裡,平衡車與挖掘機或者電鑽也沒什麼區別。所以Segway至今沒有成功​​——作為生產工具,平衡車是低效的,因為它的實用性是最大的短板,而且不存在剛需。

  Segway的這個壞毛病,同樣傳染了國內在2006年之後逐步進入平衡車行業的人們。

  這種傳染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一方面平衡車這個產品本身在中國國產化的過程,就是供應鏈企業下探到終端產品的過程。想像一下一個電子元件企業或者型材供應商是怎麼賣產品的吧;

  另一方面,Segway本身沒有做好產品的定位,以至於國內同行也不知道該借鑒什麼模式來賣平衡車——甚至不知道如何給平衡車定義。

  在美國,Segway不僅僅是一個品牌,而且被定義為一種品類。所以在中國需要取一個新名字,結果五花八門的名字都出來了——脫胎於音譯的“攝位車”、“思維車”,根據研發技術的“智能載具”、“代步機器人”,根據使用方法的“體感車”,根據品牌的比如“易步車”……不一而足。

  在這個問題上需要感謝薄督和濟南中院,他清楚明白地讀出“電動平衡車”五個字是對這個行業最大的貢獻——終於在2013年從大眾層面統一了這個品類的學名。

  名稱只是小事,但是品類模糊讓中國所有的平衡車品牌都走了彎路——現在還沒回到正軌上。

  最初,來自供應鏈體系的貿易習慣,讓平衡車廠商以把車賣到經銷商環節為己任。這其實是推卸責任,因為經銷商也不是很清楚應該怎麼賣平衡車。於是,在似乎取得初步的熱鬧後,廠商和代理經銷商都陷入了困惑中。

  接下來,雙方共同開始了摸索。基於相對昂貴的價格,平衡車廠商試圖通過成熟的豪華汽車銷售渠道來賣車——效果不佳。而大多有門店經營經驗的專業經銷商們,開始採用專營店的方式銷售,並隨著零售地產的轉型(從百貨到城市綜合體)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於是,在肯定了專營店模式之後,雙方繼續摸著石頭過河。到了這個局面,經銷商已經是強勢於廠商的,所以廠商經營直營店的可能性被大大壓縮了——這被視為影響經銷商利益。於是,由於不同經銷商對產品的理解不同、經營策略不同、產品組合不同(大部分經銷商同時還代理其他品類的產品),於是在不同經銷商購買平衡車的消費者,獲得的體驗和認知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結果是,經過了兩三年的發展,平衡車賣出去不少,但是消費者還在計較平衡車的實用性,而大眾認知層面幾乎要認為這種產品是場地巡邏專用工具,或者是富家小孩子的高級玩具,而不是一個大眾產品。和他們講平衡車和手機一樣應該成為中產階級以上的標配電子設備會被認為是天方夜譚。甚至於大部分購買了平衡車的私人擁有者,常常不好意思駕駛平衡車出門。

  而對於經銷商而言,平衡車的銷量只能和汽車或者奢侈品看齊,但遠不能給他們同樣級別的高額利潤,轉做租賃或者企業服務的也不少——對於平衡車廠商而言,這就走上了Segway的老路。

  而對於廠商來說,截止到今天中國還沒有平衡車廠商針對媒體和消費者召開過產品發布會——他們的產品發布會更準確地說是經銷商大會。而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感情聯繫,還不是一個被關注到的話題。

  這就是截止到今天,國內平衡車市場的整體局面,以及為什麼Segway沒有成功的原因。

  展望明天,我個人的判斷是平衡車這個品類會在兩年時間內爆發,就像兩年前的國產手機一樣。理由很簡單,目前所有智能設備的趨勢都是互相連接和互動。家庭wifi環境成就了第一波基於不同屏幕聯動的智能設備的爆發——你的手機、平板、電視機已經成為了一個環繞個人的智能鏈條。

  而第二波的兩個趨勢已經來臨——智能汽車與可穿戴設備。環繞個人的第二條智能鏈條已經隱隱成型。不僅僅是Tesla,幾乎所有的汽車品牌都開始啟動在新品上開發能加入無線網絡與家庭網絡環境的系統。更不必說移動互聯網基因足夠正統的可穿戴設備系類。

  而包括平衡車在內,更加新酷炫的智能設備將成為個人的第三條智能鏈條;或者平衡車這個單品會成為打通家庭wifi環境和汽車網絡的關鍵點——有許多可能性。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平衡車已經可以安裝3G SIM卡了,那麼離大規模嵌入操作系統並成為移動互聯網應用平台還有多​​遠呢。

  但這個機會不屬於Segway,會屬於哪家國產平衡車廠商也不好說。只能說,誰最先把自己的產品真正當做能夠引爆流行的消費電子產品,誰最先梳理清供應鏈、產能以及經銷商關係,誰最先給完成平衡車日常應用的市場培育……誰的機會就最大。

  Segway沒有機會的原因和ebay在中國失敗的原因一樣——太長的決策流程,對個人用戶的漠不關心以及不夠智能的產品。

  售價8萬元的Segway確實在做工和性能細節上強於國產產品,但是如果讓均價在2~3萬元的國產產品按8萬元的售價放開了成本做精品,超越Segway並不難——畢竟和iPhone一樣,在美國售賣的Segway大部分元件和工序都在中國完成。

  為什麼比亞迪不能成為Tesla?

  最後給我的平衡車俱樂部打個小廣告,“極客俱樂部”(微博@極客俱樂部-平衡車)是一個非商業化的,由平衡車玩家(而非廠商)組成的興趣小組,旨在推廣將包括平衡車在內的新酷炫電子設備日常化使用的生活方式。我們除了組織平衡車出遊這樣的活動之外,還參與大量消費數碼產品(包括可穿戴設備)的測試、體驗以及改進活動。



.Segway電動平衡車沒有在國內流行的真正原因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9/segwa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