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遊蕩矽穀科技公司:專注於做偉大的事情






  五月份,我和大約10位豌豆藉著參加Google I/O的機會,花了一些時間在矽穀遊蕩。大部分豌豆都是第一次到矽穀,所以我們前後安排了對13家科技公司的拜訪,幫助大家了解更多不同的做事方式,包括Flipboard、Facebook、Google、LinkedIn、Evernote、Tango、Backplane、Mozilla 、Twitter、Pinterest、Asana、Dropbox、Zynga等。

  拜訪矽穀的科技公司是一種有趣的體驗。我們一直希望在北京能做一家更像矽穀創業公司的企業,具體地說就是透明、高效、充滿熱愛。對比我們與矽穀公司的實際情況,這次探訪之行有不少發現。

千差萬別的公司,共同的文化血緣

  初次去矽穀的時候,對天氣的印象最為深刻。而這次去,印象最深的變成了,發現原來在看起來千差萬別的公司裡面,存在的共通點有這麼多,這些公司或多或少都有著共同的文化血緣。

  探訪的這些公司,都有類似OKRs(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東西,叫法不一樣,但做法都差不多;不同的公司也一定每週都有一次員工大會,儘管叫法不同,有的叫TGIF (Thank God It's Friday),有的叫All Hands,也有的叫Q&A,但日程也都基本一樣。大家都會在牆上掛dashboard,也都會印很多貼紙到處送,Hackathon、Polish Week也都普遍存在,等等。

  在Facebook,你會看到很多在Google很熟悉的東西,例如廁所裡面貼的TotT(Testing on the Toilet),這是因為在Facebook也有很多Ex-Googler,他們把這些東西帶了過來。這些血液在不同的公司之間流轉,就形成了不同公司之間共同的文化基因。拿OKRs來說,這是最早在Intel使用的方法,John Doerr教給了Google;Ex-Googler們又把這些帶到了不同的公司。

  也恰恰是自下而上都擁有的這些共識,成為整個系統順暢運行的基礎,大家可以把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更上層的創造上。就像大家都使用AWS來做技術架構,就可以花更多精力在上次的業務開發上。儘管不同的公司都會強調自己的文化多麼有特點,我反而會更看重他們之間共享的那一部分,這其實才是豌豆莢最為需要補充的部分。

  國內的很多公司是缺乏這樣的文化基礎的,不是要來抱怨“中國如何如何”,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這裡面的不同,並且付出相應的努力。因為缺乏AWS,我們需要花更多的精力進行技術基建;也因為缺乏這樣的一種文化基礎架構,我們也需要花更多的精力進行文化基建。如果不做,我們就不會得到這些。

事情不會像魔術一樣發生

  最近幾個月我自己慢慢意識到的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事情是不會像魔術一般自動完成的。

  Dropbox負責接待我們的是一個叫Molly的姑娘(可以在dropbox.com/about找到她),職位是行政助理(Office Coordinator)。因為職位關係,所以我本來對Dropbox之旅的期望有些低​​,沒想到人家做行政助理是做出了核心競爭力的。她花了大約半個小時陪我們參觀Dropbox的辦公室,一邊也介紹Dropbox的情況,能看出來她對Dropbox的產品和文化一樣地熟悉和自豪,Hack Week也一樣參與,還給我們興高采烈地描述她當時做的項目。Dropbox大約300人,其中行政部有8個人,負責與辦公室運營相關的工作,從前台接待到平面規劃到歡迎新員工,真的不是一個隨隨便便可以做好的工作,即使是看起來並不高深。

  在不同的公司我們也會看到對類似這樣的“支持”角色投入很多。Flipboard在80人的規模已經有3位全職負責招聘的人員;Pinterest在和我們規模相當的時候法務部門已有3人,財務部門也已有3人;Dropbox的人數大約是我們的2.5倍,Office Team已有8人,用戶運營工程師(User Ops Engineer)大約有30人。

  有時候我們過於容易把技術層面的問題看成是人的心態層面的問題。現在慢慢明白,如果要把事情做好,就需要花時間;需要花時間,就需要有人,或者把別的事情做得少一點。

堅持創業的初心,做偉大的事情

  在Pinterest時候是以前在Google的同事Jacky接待,Jacky說公司實際上是創始人們內心世界的外化表現。在矽穀的公司這一點更為明顯。無欲則剛,創業的追求更純粹一些,也就更能堅持最開始的初心和專注了。

  有一件事情我之前一直挺好奇的,為什麼看起來矽穀的公司好像都能想得更長遠點呢?問了Asana的聯合創始人、Evernote的首席運營官等等,就明白了,其實答案也並不神秘和復雜。無非也就是對自己的競爭優勢看得更清楚,對自己最開始的目標更堅持一點罷了。這兩個公司都屬於產品公司,堅信整個公司的根基是在做好產品上,相信自己能比別人更領先一步,自然就能有更穩定的策略和執行。

  再加上,做準確的計劃,把公司變得更加可預期化,本身也是一種能力。Build great things,不僅是要有這樣的心氣,也要有對應的能力,否則就真的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了。有些時候精神層面的優勢是能夠戰勝實力上的弱勢的,但以卵擊石並不是常態。可以小勝大的故事具有天然的戲劇感,自然也就更讓人印象深刻了。

  我之前也一直在想Dropbox為什麼能抵禦Google Drive的進攻,走進Dropbox一下子明白我一直忽略了一個事情:這是一個300人的團隊專注在一個產品上的公司。Google Drive有117人,而且是在丹佛,不在矽穀。

  另外有一點比較務虛的感想​​,傳統中國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和矽穀純技術的文化還是有點不一樣的。不能說矽穀的公司缺少這種理想,而是說更專注於技術和生活本身,從解決具體的、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開始,會更單純一些。會說到這個,是因為去Twitter、Facebook的時候,很明顯的感覺就是這兩家公司自己並不認為是拯救世界、改善專制國際信息流通的公司。他們很樂意達成這樣的副作用,但不是以此為出發點。

  相對來說我還是更喜歡前者吧。



.遊蕩矽穀科技公司:專注於做偉大的事情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7/blog-post_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