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數據解讀:大 Sony 邁向「小」時代






   Sony 亟需擺脫笨重、臃腫的形象,不再把重心放在PC、電視機和遊戲主機等“大”產品上,而是邁入以智能手機為先導的“小”時代。

  彥飛

  歷來涉獵廣泛的 Sony 正在“瘦身”,而這一戰略已經初顯成效。

  這家日本科技巨頭昨天交出了2008年以來最靚麗的年度業績。在截至3月31日的2012財年中, Sony 營收達723億美元,淨利潤達4.58億美元,成功扭虧。

  然而,光鮮的數字並不能掩蓋 Sony 大多數業務依舊疲軟的窘境。CEO平井一夫是一位資本運作高手,過去一年間出售資產、裁汰冗員,讓財報好看了很多。但他並沒有帶來 Sony 亟需的“工程師文化”,產品線的龐雜無序、良莠不齊沒有得到改善,消費者並不買賬。

  最直接的証據是: Sony 去年的營收僅僅增長了4.7%,表明產品銷售並無太大起色。一個更糟糕的真相是:2012財年, Sony 通過出售股份、房地產及化學品業務,共收入25.38億美元。扣除8.24億美元的重組成本, Sony 從中獲利17.14億美元。這意味著,如果排除“賣血”帶來的巨額利潤, Sony 實際淨虧損12.8億美元,“扭虧為盈”只是停留在紙面上,業務運轉仍不容樂觀。

   Sony 的八大業務板塊中,唯一的亮點是流動產品與通信(MP&C)業務部門。這一部門囊括了智能手機和PC產品。2012財年, Sony 該項業務的營收增長102%,遠超其他部門。 Sony 特別指出,PC銷量放緩拖累了MP&C的業績表現,而該部門的大幅增長得益於融合、吸收了命運多舛的手機合資公司 Sony Ericsson 。手機正成為處於低穀的 Sony 的最大希望。

   Sony 通過縮減規模、壓縮開支恢複年度盈利,只是走完了複興的第一步;扶持智能手機業務的成長,為影視和音樂等內容業務開闢流動入口,則是平井一夫面臨的下一個大挑戰。 Sony 亟需擺脫笨重、臃腫的形象,不再把重心放在PC、電視機和遊戲主機等“大”產品上,而是邁入以智能手機為先導的“小”時代。

  大而無當

  儘管近期業績不佳,但 Sony 仍是科技行業的巨無霸。超過700億美元的年度營收,讓任何競爭對手都不敢小覷。其中,成像產品與解決方案、遊戲、流動產品與通信、家庭娛樂與音響和設備五大部門統稱“ Sony 電子”,主要涵蓋PC、手機、照相機、電視機、遊戲主機和半導體零部件等硬件產品。2012財年,這五大部門總營收達483億美元,占整個公司的67%,可謂 Sony 立身之本。

  不幸的是,除流動產品與通信業務部門外,其餘四個部門的營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主管電視機、藍光播放器等產品的家庭娛樂與音響業務部門表現最為糟糕,營收同比下滑22.5%。該部門主要受到LCD電視機銷量額大幅縮水30.8%的拖累。過去一年,電視機業務給 Sony 造成的運營虧損高達7.4億美元,幾乎是整個公司淨利潤的兩倍。

  其他部門的表現也不理想:照相機和攝像機等產品的銷售額下滑4.7%;PS3、PS Vita等遊戲主機下滑12.2%;圖像傳感器、電池等電子零部件下滑17.3%。這幾乎完全抵消了手機和PC產品102%的營收增幅,導致 Sony 上述五大硬件部門的銷售額下滑了0.7%。

  除智能手機及高端單反相機業務外, Sony 幾乎所有硬件產品集體沉淪。其原因固然有日本國內經濟形勢不佳、市場競爭激烈等環境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內容消費模式已經改變, Sony 卻沒能及時調整思路,而是依然齊頭並進,共同發力。

  從產品線來看, Sony 希望通過電視機、藍光播放器和遊戲主機等把用戶鎖定在客廳內,拍照則有專門的照相機,辦公有電腦,手機主要是打電話的工具。這導致它的產品線非常全面,可以滿足一切需求。用戶卻用實際行動給 Sony 上了一課:打電話、看電影、聽音樂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機即可,只有拍藝術照時才需要動用單反。

  於是, Sony 的產品宏圖淪為空中樓閣。在單個市場上, Sony 的電視機無力抗衡 Samsung 和 Sharp ,PC不如聯想和惠普,遊戲主機面臨微軟和任天堂的強力擠壓,再加上一切以本土市場為先的戰略,導致 Sony 在硬件領域的全線潰敗,只有智能手機業務一枝獨秀。

  流動為先

  加倍押注智能手機業務,或許是 Sony 翻盤的最後機會。

  上一財年,涵蓋智能手機產品的流動產品與通信業務部門為 Sony 創造了138億美元的銷售額,僅占整個公司的19%,仍有很大增長空間。另一方面,市場研究公司IDC今年1月發佈的數據顯示,2012年第四季度, Sony 智能手機出貨量達980萬部,全球份額為4.5%,位居第四,距離排名第三的華為(1080萬部)並不遙遠。 Sony 若能延續良好勢頭,今年坐上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第三把交椅大有希望。

  智能手機對於 Sony 的意義,並不僅僅是換取更多硬件銷售額,進而改善公司整體業績。它將充當 Sony 在流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入口,為該公司的內容業務打通新的用戶通道。

  2012財年, Sony 的兩大內容業務── Sony 影視和 Sony 音樂表現平穩。 Sony 影視在《007:大破天幕危機》和《超凡蜘蛛俠》等商業大片的帶動下,營收增長11.4%; Sony 音樂則受到全球唱片市場萎縮的拖累,營收微降0.2%。無論是電影、電視網絡還是唱片,均早已過了行業成長的高峰期,找到新的內容分發渠道是 Sony 的當務之急。

  在這一背景下, Sony 智能手機肩負了提振影視和音樂業務的重任。 Sony 在電視機、PC和遊戲主機等“大屏”市場已經很難再進一步,或許應及時把重點放在智能手機的“小屏”上來。一旦用戶養成通過 Sony 智能手機獲取內容的習慣, Sony 數十萬版權影音內容的受眾將極大擴充,“軟硬兼修”的獨特優勢將得到充分發揮,而這將是 Apple 、 Samsung 等主要手機廠商所不具備的獨門秘籍。

  單從硬件來看,憑藉 Sony Ericsson 的品牌忠誠度,以及深厚的設計功底, Sony 智能手機具備與 Samsung 和 Apple 一爭高下的潛質。而在軟件和內容領域, Sony 依託Android生態系統,又坐擁數量龐大的版權影視內容,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但大 Sony 邁向“小”時代,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公司內部山頭林立,互相掣肘,進而導致決策流程過長、行動過慢,產品定位自相矛盾、不知所雲。它的旗艦智能手機在發佈初期算得上行業最優秀的產品,但到了正式開售時往往已淪為中端。再加上品牌名稱複雜多變、營銷手段陳舊落伍等因素, Sony 在日本以外的智能手機市場始終處於弱勢。

  為了化解這一難題,去年夏天接任CEO的平井一夫提出了“一個 Sony ”(One Sony)戰略,希望整合內部資源,快速研發和推出產品。目前來看,這一舉措取得了一定成效。大 Sony 正依仗智能手機業務邁向“小”時代,而平井一夫的管理智慧將經受更大考驗。



.數據解讀:大 Sony 邁向「小」時代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5/son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