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紐約時報:微軟過於臃腫應該拆分






  導語:《紐約時報》網絡版週一發表題為“外界擔憂微軟規模日益龐大難以管理”(Worries That Microsoft Is Growing Too Tricky to Manage)的評論文章稱,微軟收購 Nokia 手機業務,也引發了外界新的擔憂。一些市場觀察人士認為,隨著公司規模的日益壯大及業務範圍的不斷擴張,微軟恐怕會變得過於臃腫,難以適應最新科技發展潮流,最終陷入反應遲鈍、創新乏力的窘境。

  以下為文章全文:
  錯失大量機遇

  就在許多業內觀察人士認為微軟產品數量應該越來越少的時候,它們卻變得越來越多。

  微軟近日宣佈以7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Nokia 的手機和服務業務,預計這筆交易將於明年初完成,屆時,微軟的員工總數將增長30%,同時還將增加一個規模龐大的新硬件業務部門──在一個專注度的重要性往往高於覆蓋面的行業,這種情況實屬罕見。從學院派人士到微軟內部人士,所有人都對這種局面感到擔憂。

  在過去十年間,微軟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互聯網搜索等領域錯失了大量機遇,投資決策也令人失望,這使得外界產生了這樣一種看法,即如果微軟變得日益專注、日益靈活、規模越來越小,那麼就可以更有效地應對不斷湧現的顛覆性技術的威脅。哈佛商學院教授戴維‧約菲(David Yoffie)說:“若想成為一家產品覆蓋面極廣的科技巨頭,將面臨極大的挑戰。”

  13年前,正是由於微軟的市場主導能力,競爭對手和一位美國聯邦法院法官才要求微軟必須進行分拆。但微軟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試圖繼續擴大業務覆蓋面,而不是利用自己強大的市場主導力。

  微軟旗下擁有視頻遊戲主機、全球第二大的互聯網搜索引擎、重要門戶網站、規模龐大的企業軟件業務、PC操作系統、雲計算服務服務、應用軟件等業務,覆蓋了 Google 、雅虎、甲骨文、 Apple 公司和任天堂等競爭對手所擅長的所有業務,同時也給微軟CEO史蒂芬‧鮑爾默(Steven A. Ballmer)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他已宣佈將在12個月以後退休。

  物色新掌門人

  微軟業務的複雜性將讓尋找鮑爾默接班人的工作變得更具挑戰性,因為微軟CEO的寶座要求候選者必須掌握非凡的管理才能,如擅長企業和消費市場、硬件、軟件及互聯網服務等各個領域的業務。鮑爾默日前宣佈對微軟進行大規模重組,旨在提升公司靈活性,但微軟龐大的產品組合仍然保持不變。

  約菲表示:“這將讓局面更難以控制,無論繼任者是誰,都將給微軟帶來嚴峻的挑戰。”實際上,在鮑爾默宣佈退休計劃之前,他和微軟董事會主席、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都承認,給公司物色到一位理想的新掌門人,將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

  一位幾年前就鮑爾默接班人問題與蓋茨有過交流的人士回憶,當時蓋茨表示,如果他認為有誰可以做得比鮑爾默好,他會支援更換CEO的決定。另有知情人士透露,鮑爾默本人多年前曾表示,如果微軟能找到更理想的掌門人,他將主動讓賢。

  蓋茨發言人拉里‧科恩(Larry Cohen)暫未對此發表評論,而微軟髮言人弗蘭克‧肖(Frank Shaw)也不予置評。

  2000年,美國聯邦法院法官托馬斯‧彭菲爾德‧傑克遜(Thomas Penfield Jackson)作出一項裁決,由於違反美國反壟斷法,微軟應該分拆為兩家公司,一家專注於Windows業務,另一家專注於應用業務。而當時,微軟的業務覆蓋面還沒有現在這樣廣泛。

  微軟隨即提起上訴,上訴法院認定傑克遜法官就此案向媒體發表了言論,不符合美國司法程式,於是推翻了微軟拆分的命令。

  分拆利弊討論

  近年來,業內觀察人士、商學院教授和微軟內部人士始終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微軟當年真的分拆了,也許因為運營更靈活,微軟的市場競爭力會提升不少。微軟旗下多項業務都有實力獨當一面,比如Windows業務,在截至6月底的上一財年,這項業務的營收達到192億美元,而以Office為主的企業業務部門,同期營收也達到了247億美元;微軟服務器和工具業務的營收同期則為203億美元。而在截至5月底的上一財年,甲骨文的軟件業務營收為275億美元。

  在微軟內部人士看來,該公司存在一種所謂的“戰略稅”(strategy tax),即微軟產品部門往往會做出有利於自身產品的決策,而不管這是不是最佳的決定。一個經常被提及的例子是,Office應用部門不願意麵向iPad和Android平板電腦發佈完整版本的Word、Excel和其他軟件。

  從理論上來講,這一決定將有利於採用Windows系統的微軟自有平板產品,但到頭來並沒有產生這種效果。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的維維克‧瓦德瓦(Vivek Wadhwa)就提議微軟分拆,因為他認為微軟的消費和企業業務無法“和諧共處”。他說:“微軟消費與企業業務的市場戰略必須截然不同。由於試圖保護其企業業務市場,微軟無法在消費市場施展開拳腳。”

  建議剝離Xbox業務

  儘管大企業集團獲得成功的案例不勝枚舉,如通用電氣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但這樣的例子在科技行業卻十分罕見。IBM往往被認為是科技企業集團適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典型案例,但那一定程度上是因為該公司在近十年前拆分了旗下PC業務。瓦德瓦指出,雖然擁有眾多產品和服務,但IBM始終專注於企業市場,因此,該公司雖然規模龐大,但更易於管理。

  另外一個產品覆蓋面更廣的科技企業集團是 Samsung 電子,這家韓國電子巨頭旗下的業務涉及電子設備、人壽保險和石化產品。但問題是,這些業務每一項都具有高度的獨立性,不會相互掣肘。雖然 Apple 公司是 Samsung 在手機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但 Samsung 仍在為 Apple 公司提供顯示屏和半導體產品。

  投資者一直呼籲微軟剝離旗下虧損或是利潤率較低的業務部門,他們將這些業務看作是拖累微軟股價表現的“包袱”。野村証券(Nomura Securities)長期關注微軟的分析師理查德‧舍爾倫德(Richard Sherlund)認為,微軟應該將Xbox遊戲主機業務和必應搜索引擎業務剝離出來。

  舍爾倫德此前猜測,微軟可能會讓Facebook控制必應搜索引擎,然後從必應給Facebook網站增加的額外流量中獲得分成。據他估計,微軟在搜索和網絡業務方面的虧損已經累計超過170億美元。

  產生協同效應

  儘管微軟也具有出售或分拆規模較小業務的記錄,如微軟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運營的旅遊網站Expedia,但始終無意剝離重大產品。微軟對此辯解稱,旗下產品眾多能帶來協同效應。比如,Xbox使用的就是基於Windows開發的操作系統,而必應提供的搜索服務也與Windows、Xbox和Windows Phone流動操作系統等產品進行了深度整合。

  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競爭對手正逐漸意識到,若想繼續發展壯大,就必須像微軟一樣,開發自身不擅長的產品類別。比如, Google 通過摩托羅拉流動進軍硬件市場,而 Apple 公司也不斷將收購目標瞄準創業公司,試圖改善其在線地圖服務。另外,曾經完全專注於消費市場的亞馬遜,如今已成為企業級雲計算服務市場的重要供應商。

  約菲教授最後指出,雖然都在不斷做出調整,但微軟主要競爭對手仍然比它更為專注。他說:“我認為,微軟新任CEO面臨的一個根本性問題是,他給微軟提出的願景是什麼。”(清辰)



.紐約時報:微軟過於臃腫應該拆分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9/blog-post_5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