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9日 星期日

知名投資人迪克森:關於流動的一些思考






矽穀知名投資人迪克森闡述他對目前流動領域的看法。

  矽穀知名科技創業者兼投資人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是多家科技企業包括Skype、Foursquare、Kickstarter等的早期個人投資者)今日在博客上發表文章,從平板應用程式、應用發現機制及商業化模式三方面闡述他對目前流動領域的看法。

  以下是博客主要內容:
  用戶界面變革催生生產型平板應用

  微軟在一個廣告中戲稱iPad是一個“消費型”(consumption)設備。以下是 Apple 公司創始人史蒂芬‧喬布斯(Steve Jobs)早在2010年時,對iPad上的創造力(“生產力”)發表的看法:

  “我們對iPad應用的開發還停留在表層。我認為,未來可以在iPad上創造的內容遠不止於此。如果我要寫一份長達35頁的分析報告,我會安裝上藍牙鍵盤,這會花費我整個工作時間的1%。將來應用程式會變得更強大。你們認為在iPad上無法進行視頻編輯、平面設計等工作,這樣的目光太短淺了。你們應該要預見到,在iPad上創造的內容將充滿無數可能性,時間會証明一切。”

  回顧生產型應用(productivity apps)的發展史, 不難發現,每一次用戶界面的重大革新都會催生新一批生產型應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計算機都是文字界面,應用大多是Wordperfect一類的文字處理器及Lotus 1-2-3一類的電子錶格。到了八、九十年代,圖形界面開始流行,Powerpoint一類的演示應用及 Photoshop一類的圖片編輯應用也應運而生。如果按照這一演變模式,平板電腦的原生生產型應用也將會出現。

  應用商店三大效應

  1、應用商店30%的營收提成讓許多大公司(如微軟)、初創企業及投資人望而卻步。

  2、應用商店出現後,消費者對應用價格的期望值降得很低。很難想像應用商店裡會出現標價30美元的應用,更不用說數百美元的軟件了(儘管通過應用內購買的形式,一些暢銷遊戲的價格能達到該水平)。因此,許多大型軟件供應商倍受威脅。

  3、下載排行榜一類的發現機制往往會帶來馬太效應,即富者更富,使得小眾市場的應用很難成長。這與電影行業中為迎合大眾就要做大片是一個道理。不過,新出現的應用發現機制,例如以Facebook和Twitter為平台的發現機制,或能緩解這一問題。

  新型商業化模式

  最好的創業者能看到這些效應,並探索出新的“附加”商業模式,即在應用商店外,對其線下產品和服務(如 Square和Uber)、在線服務(如 Spotify和Dropbox)、甚至硬件產品進行收費。大部分在流動領域取得成功(即真正實現盈利)的公司無外乎兩類:一類是eBay、Amazon、Facebook等桌面為王的公司,一類是有附加商業模式的公司。

   Apple 公司和 Google 的粉絲最近都在爭論,到底哪家公司在流動領域更勝一籌。 Apple 公司有著更高的利潤, 而Android則擁有更多的用戶。但關鍵在於,開發者什麼時候才會優先開發Android應用,甚至只開發Android應用。 至少到現在為止, 雖然iOS平台用戶數不如Android,但其盈利程度明顯優於Android。目前,優先開發Android應用的轉變尚未發生,但在未來 1、2年內有可能會發生。

  如今,許多人想用自己的iOS或Android設備工作,並且越來越多的人現在會隨身攜帶計算機。這就為B2B行業帶來了商機,包括:

  1、適用於流動設備的傳統B2B應用;
  2、為企業流動設備提供支援(如流動安全、合規性等)的公司;
  3、針對之前靠紙筆工作的用戶的新型軟件。
  本文編譯自cdixon.org
  (葉佳)



.知名投資人迪克森:關於流動的一些思考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6/blog-post_6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