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大型強子對撞機 造出迄今最小人造液滴






  新浪科技訊香港時間5月30日消息,據美國《探索》雜誌網站報導,近日歐洲核子中心(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設備成功製造出迄今最小的原始物質“液滴” 。這是宇宙在其誕生之初時物質所呈現的模樣,即大約138.2億年前的物質狀態。這一驚人成果是通過發射質子“子彈”高速轟擊鉛離子實現的,撞擊發生時形成一種近乎“鮮血四濺”的神奇效果。

  借助大型強子對撞機的數據,美國範德堡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分析了撞擊發生後加速器內部的情況。此前在LHC裝置進行的都是質子-質子或者鉛-鉛原子核的高能級對撞實驗,因此此次使用質子去撞擊鉛原子核是一項全新的嘗試。

  鉛原子核的質量是單個質子的208倍,因此其具有的能量也要相應的大得多。因此,當進行鉛-鉛對撞時也就要激烈的多。自從2010年以來,LHC裝置一直在開展鉛-鉛原子核的對撞實驗,揭示了大量有關大爆炸之後極早期宇宙情形的信息。為了進一步在這方面推進研究,研究人員使用質子去轟擊鉛原子核,並且實驗也取得了成功,但是數據分析需要時間,因此直到最近他們才得到了這一不同尋常的發現。

  在對實驗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的過程中,範德堡大學的物理學家們注意到實驗中產生了一些極小的,由原始狀態物質組成的“液滴”。在這裡,實際上使用“極小”一詞已經不足以描述實際情形了:這一“液滴”的直徑僅大約相當於3~5個質子直徑,即氫原子直徑的大約10萬分之一,或者一個病毒大小的大約1億分之一。

  朱利亞·維爾科夫斯卡(Julia Velkovska)是範德堡大學物理學教授,同時也是利用LHC-CMS探測器裝置開展原子核撞擊的科學家,他說:“這項發現似乎讓我們目睹了群體行為的起源。”他說:“不管我們使用的具體是什麼材料,在我們開始目睹類似流體的集體行為之前,總歸已經有大約50個亞原子粒子產生了出來。”

  在大爆炸發生後的很短時間內,所有物質都處於非常高能高溫的狀態。物質和力混雜在一起形成一種無法分離的混亂狀態。隨著宇宙迅速膨脹並冷卻,物質開始從自然界基本力中分離出來。粒子物理學家最感興趣的點就在於一種名為“誇克-膠子等離子體”的物質狀態。通過使原子核以極高的速度實現對撞,科學家們就可以重現宇宙大爆炸極早期的情景,從而讓我們得以一窺138.2億年前宇宙的物質狀態。

  在誇克-膠子等離子體狀態下,誇克還尚未與攜帶強作用力的膠子分離開來,理論上認為此時的這種物質狀態將會和氣體有些接近。因此,在2000年前後,物理學家們非常驚訝的發現誇克-膠子等離子體表現出集體行為,這是一種粒子間的相互影響效應。在質子-鉛原子核對撞實驗後,科學家們意識到原始等離子體的表現行為實際上更接近液體。

  有趣的是,科學家們事先並沒有意識到質子-鉛原子核對撞的強度可以達到產生誇克-膠子等離子體的程度,這種撞擊理論上是不應該能達到這樣的能級的。維爾科夫斯卡表示:“質子-鉛原子核對撞就像是發射一發子彈穿過一顆 Apple ,而鉛原​​子核對撞就像是將兩顆 Apple 高速對撞。很顯然後者發出的能量要多得多。”

  維爾科夫斯卡小組所分析的數據來自2012年9月份的實驗結果,但是他們無意中發現其中有大約5%的較為猛烈的質子-鉛原子核撞擊事件中表現出了集體行為。對此,唯一的解釋便是在質子(子彈)穿過鉛原子核( Apple )形成的“孔洞”周圍出現了誇克-膠子等離子體的聚集,形成微小的“液滴”。由質子-鉛原子核撞擊形成誇克-膠子等離子體“液滴”的大小大約僅為鉛-鉛原子核對撞產生的相似現象的1/10左右,因此它便成了粒子對撞實驗中形成的最小尺度的誇克-膠子“液滴”。有關研究結果已經發表於近期出版的《物理快報B》上。(晨風)



.大型強子對撞機 造出迄今最小人造液滴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5/blog-post_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