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8日 星期五

[數碼新聞]紐約時報:矽穀十億美元創業公司或超40家






  導語:美國《紐約時報》印刷版刊文稱,隨著各種具有革命意義的新技術層出不窮,創業公司的估值也在一路攀升。10億美元這個原本高不可攀的估值,如今在矽穀早已習以為常。然而,在估值高企的背後,隱憂也已漸漸浮現。

  以下為文章全文:
  史無前例

  對很多創業者來說,估值10億美元似乎只是鏡花水月。但在矽穀,這樣的私有公司卻不在少數,甚至多到連這些公司的掌舵者都沒有想到。

  “我原以為我們很特別。”菲爾‧里賓(Phil Libin)提到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時如是說。他擔任CEO的Evernote公司,可以幫助用戶在線存儲剪報、照片和各種信息。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前夕,里賓創辦了Evernote,有條不紊地踏上了創業之路。“我們中的很多人開始都沒想過估值的事情,只是希望開創一份能夠持續下去的事業。”他說,“現在已經沒有什麼安全的行業了,這裏也一樣。”

  但估值達到或超過10億美元的科技創業公司之多,已經堪稱史無前例,至少有25家,甚至有可能超過40家。這些公司的很多員工都在向外部投資者出售股權,有的是為了悶聲發大財,有的只是為了落袋為安,避免估值暴跌。

  Airbnb、Pinterest、SurveyMonkey和Spotify等名聲在外的私有公司,估值都已超過了10億美元。但還有很多非著名創業公司同樣獲得了不菲的估值,他們主要向企業用戶出售服務,包括Box、Violin Memory和Zscaler。

  “一年內,這個數字可能達到100家。”紅杉資本合夥人吉姆‧喬茨(Jim Goetz)說。紅杉資本已經投資了十餘家這樣的高估值創業公司。在他看來,這源於一個更為廣泛的趨勢:人們打造企業的方式和財務人員計算估值的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估值高企

  這些公司的所有者認為,高企的估值令他們眩暈,但也帶來了不安。曾幾何時,10億美元是一個裡程碑,現在,它依然是一個裡程碑,只不過現在的里程碑意味著更高的預期,和更大的風險。

  投資者和企業高管列舉了估值高企的很多原因。由於利率較低,使得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很容易大舉入股創業公司。而年輕的科技富豪和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這樣的海外大亨,也都成了私有市場的投資者。隨著創投領域的資金越發充裕,必然加速報價的輪番上漲。

  2006年創立的Twitter上月剛剛撮合員工向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出售了股份,並獲得了90億美元的估值。微軟1986年IPO(首次公開招股)時已經成立11年,但估值也只有區區7.78億美元。即使是根據通貨膨脹率調整後,換算到今天的估值也只有16億美元。

  貼圖社交網站Pinterest成立不到3年,雖然分文未入,但估值已經達到15億美元。亞馬遜1997年上市時雖然也只有3歲,但估值僅為4.38億美元。更何況,該公司1997財年的收入已經接近1600萬美元。

  泡沫擔憂

  但矽穀創業者卻認為,本輪的估值上漲並不意味著科技泡沫捲土重來。他們相信,高估值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智能手機和雲計算等創新再造了一個規模已然達到數千億美元的科技行業。

  另外,很多估值達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都是面向企業市場的,包括MobileIron、Pure Storage、Marketo、DDS和SurveyMonkey(該公司兩週前剛剛以13.5億美元估值融資7.94億美元)。

  面向普通消費用戶的在線數據存儲公司Dropbox的估值達到40億美元,而每一個這樣的企業背後都有兩個像Zscaler和Palantir這樣默默無聞的公司。前者提供數據安全服務,後者提供數據分析服務,他們的估值都超過10億美元。與向普通用戶出售服務相比,面向大企業開展業務的風險更低。

  “處處有顛覆。流動顛覆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PC市場。雲計算顛覆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服務器和數據存儲器市場。社交可能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全新的市場之一。”MobileIron CEO羅伯特‧辛克(Robert Tinker)說。

  他認為,與流動設備、雲計算和社交媒體所顛覆的市場相比,它們的估值很合理。

  但這些公司的高管多數都曾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末的那次互聯網泡沫,並坦承這一次的情況或許並無太大不同。43歲的辛克開著一輛1995年產的福特Explorer,行駛里程已經達到26.5萬英里(約合43萬公里)。

  “如果有人開著10萬美元的車來應聘,我就知道他不缺錢。”他說,“我們的現狀是,我已經拿了投資人9400萬美元,但還沒有上市,我每天都能感受到肩上的擔子。”

  隨著10億美元俱樂部中業務相似的企業越來越多,隱憂也逐漸顯現。“所有人都說,‘我們有雲計算技術,我們應該獲得20倍的市銷率。’”Zscaler CEO傑伊‧喬德瑞(Jay Chaudhry)說,“有些是真的,但很多企業都攤得太薄,早晚會失去活力。”

  警鐘長鳴

  只有當企業上市或是被其他公司高價收購時,估值才能變成利潤。但很多人擔心,現有的估值可能會暴跌。

  Groupon曾在2010年拒絕了 Google 6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但上市後,該公司的估值僅為30億美元。汽車服務公司Zipcar 2011年4月IPO時價值12億美元,但今年1月,該公司卻被Avis Budget Group斥資5億美元買下。

  Facebook的估值縮水也給創業圈敲響了最響亮的警鐘。該股上市首日微幅上漲,四個月後縮水一半。雖然此後略有反彈,但很多業內人士都將當時的那起IPO戲稱為“Faceplant”(倒栽蔥)。

  這些高估值的創業公司雖算不上老,但應該都對上次的互聯網泡沫心有餘悸,所以他們都有意避開了泡沫中典型的紙醉金迷的生活狀態。

  里賓的父母是俄羅斯移民,他在紐約布魯克林長大,全家人曾經靠食品救濟券過活。他2000年將自己創辦的第一家公司Engine5出售給Vignette後,搖身一變成了百萬富翁。

  “收購我們的那家公司車庫里有幾輛紫色的蘭博基尼,但我只買了幾塊手錶。”他說,“大約有6塊,不超過1萬美元,但我需要這個玻璃和皮革製成的表盒。”

  Evernote在金融危機來襲時誕生。“有一天晚上,我險些再次崩潰。當時,架子上有一個表盒,在嘲笑我。”他說。

  “現在沒有一份工作是安全的。”他說,“人們賣掉了手中10%的股權,他們有動力讓另外90%更有價值。他們雖然仍在工作,但已經不用擔心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會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了。”(鼎宏)



.[數碼新聞]紐約時報:矽穀十億美元創業公司或超40家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