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以比特幣為例,探討虛擬貨幣領域現狀及趨勢






在商業的歷史上,任何新事物的誕生與成長幾乎都有一個毀譽參半的過程,虛擬貨幣概莫能外。而虛擬貨幣因為直接介入到現有金融系統的根基——貨幣與支付體系,其變革“衝動”最強、力量最大,對傳統金融系統產生了最深層次的撼動,而與之對應的質疑和反對也就越多。當然,不加辨識的“頂禮膜拜”,或是粗魯的“一竿子打死”,都難以對虛擬貨幣建立正確的認識。我們需要靜下心來,重新認識虛擬貨幣。資本實驗室基於金融領域創新的大環境,以比特幣為例,探討虛擬貨幣領域的現狀及趨勢,並特別期待虛擬貨幣這種神奇的代碼能夠帶給我們更多有價值的反思和探討。

1.虛擬貨幣是一個大家族

虛擬貨幣並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而是一個誕生於10年前,逐漸壯大的貨幣家族。從其發展進程和屬性來看,主要可以分為兩種類型:(1)在特定平台,特別是網絡遊戲平台、虛擬社區、電子商務網站封閉運行的貨幣。按其發行方或監管方規定,只能用於在所屬平台買賣虛擬物品;(2)已經具有更多傳統貨幣屬性,更接近傳統貨幣的虛擬貨幣:除了Bitcoin(比特幣)、Ripples(瑞波幣)、BizX(易幣)、還有Litecoin(萊特幣)、Freicoin等。此類虛擬貨幣借助互聯網技術、電子商務的推動,已經延伸到傳統貨幣體係以及實體經濟領域。

2.每一種虛擬貨幣都是一個龐大的、進化中的生態系統

每一種虛擬貨幣都有自己的運行機制,通過各方參與者形成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以比特幣為例,其發行、支付,匯兌、交易,乃至衍生品等功能和業務,已經形成一個獨特的、同時又與傳統貨幣體系存在一定相似性的運行機制,走在了虛擬貨幣的最前沿。我們甚至還能看到虛擬貨幣身上已經有著傳統貨幣的影子: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

2.1發行

與傳統貨幣相比,比特幣的所有特徵(區別)都來源於它的產生(發行)方式:通過在特定P2P開源軟件平台上的運算(俗稱“挖礦”)產生。因此,比特幣本質上是一段代碼,而不具備實體形式。那些“挖“比特幣的人(俗稱“礦工”)則都可能成為貨幣發行者。

比特幣發行環節中的服務商主要涉及:礦池、採礦軟件、“採礦機”供應商。與傳統貨幣體系中的最終貨幣——黃金的採掘與生產相比,比特幣“礦工”付出的代價主要是“採礦機”、電力和人力的投入。有趣的是,如同美國西部淘金潮中”礦工可能沒賺錢,但為礦工提供鏟子的商家賺了錢“的著名隱喻,提供採礦機在目前同樣成為一項有利可圖的生意,甚至超過許多比特幣的投資者。而這正是越來越多投資機構與個人開始向”採礦機”製造商投資的原動力。

2.2流通

比特幣的流通主要涉及三個具體的應用環境,也是目前接受風險投資的比特幣企業分佈的主要領域:第一、用於購買商品和服務;第二、用於匯兌,一般指跨境匯款;第三、比特幣本身的交易。比特幣的價格(一般以美元計價)正是在流通、交易過程中,經由供求雙方匹配來實現。

比特幣在流通過程中還進化出了預付卡、信用卡等新的形式,例如:由英國thebitcoincompany發行的bitbills預付卡;來自丹麥的Blochstech公司發行的世界上第一張比特幣信用卡(分為Vault card和Pocket card兩種形式)。

此外,除了各大比特幣在線兌換平台外,可供線下使用的比特幣ATM機已經應運而生。例如:5月初,由BitcoinATM公司研發的比特幣ATM機在美國聖地亞哥正式亮相;在7月的倫敦比特幣大會上,Lamassu Bitcoin Ventures同樣推出了一台比特幣ATM機。

2.3衍生品業務

就像傳統貨幣催生出各種衍生品一樣,虛擬貨幣同樣在向衍生品業務演進。例如:外匯經紀商Plus500和AvaTrade均已推出比特幣差價合約交易產品。兩者分別提供最高4倍和5倍的交易槓桿。該領域其他的參與者包括二元期權經紀商iOption、TradeRush和SetOption等。

在部分交易者中,已經建立起比特幣對沖基金,力圖抵禦比特幣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例如:2012年3月,馬耳他證券公司Exante發行了全球首只比特幣對沖基金。

目前,在比特幣基金創建方面最為搶眼的是:溫克萊沃斯(Winklevoss)兄弟在7月初向美國證監會(SEC)提交了溫克萊沃斯比特幣信託基金(Winklevoss BitcoinTrust)的證券上市註冊登記文件(S-1),計劃融資200​​0萬美元。

2.4競爭無處不在

在傳統金融體系下,我們每天都在經歷一場看不見的“貨幣戰爭“。而在虛擬貨幣體系下,同樣存在競爭。這種競爭甚至更廣泛、更激烈,貫穿虛擬貨幣體系內外部各環節。例如:“採礦機”供應商之間的競爭(不斷提高運算性能、降低能耗,超越對手);虛擬貨幣發行者間的競爭(如“礦工”通過更多的資金投入來比拼“採礦機” ,獲得比其他“礦工“更高的”挖礦“效率);”不同交易平台的競爭(如BitInstant、MT. Gox之間的競爭)、不同虛擬貨幣之間的競爭(如BitCoin與Ripple之間的競爭)……而在各種競爭中,最終極的競爭是虛擬貨幣與傳統貨幣、傳統金融監管體系間的競爭,這也正是虛擬貨幣爭議的核心。

3.虛擬貨幣挑戰傳統金融體系

橫空出世的虛擬貨幣從一誕生就受到關注,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其對傳統貨幣理論、傳統貨幣體系乃至整個金融系統的挑戰。 3.1虛擬貨幣——支付體系變革的先鋒

根據資本實驗室統計數據,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共189家國內外金融服務企業獲得融資,融資總額為31億美元。在這189家企業中,基於互聯網平台的企業達到176 家,佔比93%;致力於支付領域創新的企業達到77家,佔比41%。

2012-2013上半年金融行业创投数據.jpg

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看到金融行業的幾個基本特徵和趨勢:

1.金融服務與互聯網的融合越來越緊密,並邁進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很快就會看到:無所謂“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的區別。因為互聯網將成為金融企業的基本屬性,任何金融企業都將演化為互聯網企業;

2. 隨著新興支付技術、支付平台層出不窮,支付服務已然成為金融創新領域最為活躍的部分,成為金融領域變革的橋頭堡;

3.在新型支付服務中,虛擬貨幣是最具革命性的先鋒,甚至已經超越了簡單意義上的支付技術與平台,再造了一個全新的、與傳統金融系統相融合的貨幣體系。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動了傳統銀行業務的奶酪,哪怕目前只是非常微小的撼動。

3.2去中心化——挑戰的原點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正帶動社會、商業乃至政府治理走在“去中心化”的道路上。在這一趨勢下,一切組織都在或快或慢、或多或少地變得更包容、開放和透明:通過Waze、Uber,人們的出行變得更便利、更友好、更環保、更節約成本;通過Kickstarter、Crowdcube,微型企業/個人的創業夢想能夠更快地獲得更多人的資金支持;通過InnoCentive、ResearchGate,科研人員能夠在一個全球化平台上即時協作、解決難題;通過Mindmixer、Change .org,政府得以在一個更為公開、透明的狀態下吸收公眾意見……。

與此同時,在比特幣對傳統金融服務進行挑戰的背後,同樣是不可阻擋的”去中心化“大趨勢:人人皆可成為貨幣發行者、無中央銀行監管、使用遍布整個P2P網絡節點的分佈式數據庫來記錄交易、試圖拋棄傳統銀行服務弊端……就像Coinbase網站所宣稱的:“一種去中心化、數字化,正在改變世界支付方式的貨幣。”

3.3更便宜、更便利——直擊原有系統的軟肋

站在比特幣合法使用者的角度來看,比特幣的存在就像在受夠了傳統銀行傲慢自大、不思進取的服務之後,帶來的一股新風;站在金融服務進化史的角度來看,比特幣又像一個新生的、勇敢的挑戰者,為貨幣使用者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這主要體現在:(1)更便捷的交易 ——挑戰原有交易、匯兌流程;(2)更低的費率 ——試圖向原有銀行體系下的高額收費“說再見”;(3)無“假幣“風險 ——挑戰紙質貨幣的安全與防偽機制;(4)無通脹風險 ——挑戰中央銀行在傳統貨幣供應、管理方面實施壟斷帶來的局限性。

此外,我們還能夠看到,比特幣生態系統在進化過程中有意無意地促進了多領域的創新,例如:採礦機製造商發揚創客精神,通過對運算能力的極致要求帶動硬件創新;比特幣交易平台在應對黑客一次次的攻擊後,不斷改善安全手段,無意中促進了互聯網安全領域的發展;各種機構提供基於比特幣的信用卡、ATM機、對沖基金等服務,不斷推進比特幣生態系統的壯大;在上述創新之上,最根本的創新在於:從金融體系的底層實現了與互聯網的鏈接……

總的來說,虛擬貨幣是全球支付體系創新的一個縮影,其運行體現出:從封閉到開放、從線上到線下的發展趨勢,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了幾種非常重要的互聯:貨幣供給方與需求方、商戶與商戶、商戶與個人、個人與個人、線上與線下、虛擬貨幣與虛擬貨幣、虛擬貨幣與實體貨幣之間的互聯,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商品、貨幣在全球範圍內更高效的流通。

4.虛擬貨幣的缺陷與優點相伴相生

有意思的是,虛擬貨幣自身宣稱或者支持者看好的優點也可能正是其缺陷的根源。這些缺陷帶來的風險毋庸置疑。根據目前的狀況和相關報導,其存在的問題和風險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犯罪工具風險——少數人借助虛擬貨幣平台從事洗錢、欺詐、毒品交易、資助恐怖組織、非法募集資金等犯罪活動;(2)丟失風險——因密鑰丟失或刪除,而失去了與之關聯的比特幣;(3)安全風險——當合作攻擊者的計算能力總和大於誠實的節點所控制的計算能力的總和,整個比特幣系統可能面臨風險;(4)幣值波動風險(匯率風險)——如何應對投機帶來的風險和信任問題,是比特幣面臨的重大問題;(5)流動性風險— —當虛擬貨幣被少數人持有、控制時,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流動性風險;(6)管理風險——虛擬貨幣在諸多方面帶來全新的法律挑戰:證券法、稅法、消費者保護、反洗錢、外匯管制等。

就目前來說,由於虛擬貨幣還是一種總量恆定、非主流、小範圍使用的貨幣,其產生的不良影響可能較小。但是,如果虛擬貨幣在一個更廣泛的領域、群體中被認可和使用,其不良影響可能會隨之擴大。

5.反思——虛擬貨幣映照支付體系的未來

雖然各種風險猶存,但虛擬貨幣仍然在頑強生存,持續進化;不僅自身在改變,也在帶動商業環境、監管方式的改變。通過反思虛擬貨幣的過去、現在,預測虛擬貨幣的未來,同樣能夠幫助我們把握支付體系、乃至整個金融體系的未來。

5.1出生——偶然還是必然?

虛擬貨幣是近十年來橫跨互聯網和金融兩個領域的重要發明,源於互聯網技術、電子商務、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以及用戶在傳統支付服務基礎上提出的新的需求。

根據比特幣發明者中本聰的比特幣“創世”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透視發明者的初衷:即通過建立一種全新的數字化貨幣體系,克服傳統金融體系特別是鑄幣廠發行貨幣模式下的各種弊端,為人們帶來更便捷、效率更高的交易和流通。

由上可見,比特幣的發明或許是一個偶然,但可以確定的是:虛擬貨幣的繁榮卻是一個必然趨勢。不管是中本聰還是其他發明者,他們研究出的特殊代碼成為網上購物、外匯匯兌、貨幣交易的有效媒介。在流通與交易過程中,這種媒介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傳統貨幣的若幹特徵,甚至是某種意義上的“世界貨幣”。可以說,即使沒有比特幣,也會有其他類似虛擬貨幣吸引我們如此多的關注或使用。

5.2成長——碰撞還是融合?

比特幣在成長過程中主要遭遇了兩種碰撞:與傳統貨幣及與之相應的傳統金融機構的碰撞;與傳統監管體系的碰撞。可以預料的是,在碰撞的同時,比特幣將與傳統貨幣實現共同進化、相互融合;將以被被納入監管的方式獲得正式的“貨幣”地位,並反過來促進監管體系的變革。

(1)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不管是信用卡、還是ATM;不管是Paypal還是支付寶,支付領域的變革從未停止,虛擬貨幣只不過是把這種變革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總的來說,支付領域的變革,特別是互聯網支付領域的變革,往往由傳統金融機構之外的企業做出,並逐漸蠶食傳統金融機構原有的奶酪。他們所提供的更低的費率、更便捷的交易流程、試圖“讓信用卡消失“的雄心值得傳統金融機構學習。傳統金融機構能做的是:要麼自己創新,要麼與新興企業攜手創新。

當互聯網元素融入金融的血液,當不再有所謂“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的區別,我們可能會看到:傳統金融機構正在學會虛擬貨幣生態系統中的諸多優點;虛擬貨幣越來越趨近於日常使用的“傳統“貨幣。我們可能還會發現,曾經引發如此之多爭議的兩種貨幣並非水火不容,就好比那個著名的禪宗偈語所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在商業的歷史上,新生事物總是在帶動新的監管,這使得商業、技術創新能夠在一個不傷害社會價值、可持續的範疇內滾滾向前,也促進著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對於虛擬貨幣來說,監管也是疏導——疏導虛擬貨幣遠離投機和各種犯罪,回歸到貨幣本身的價值。就像《道德經》所述:“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如果站在一個更長期的角度來看,金融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金融欺詐史、犯罪史。和傳統金融體系下五花八門的金融騙局、罪案相比,虛擬貨幣領域存在的問題有一個共同的根源,那就是:人類的貪婪與無知。與此相應的是,虛擬貨幣要生存下去,一是需要自身在保障交易安全、預防犯罪等方面的進步,二是被監管部門納入高效的監管。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對虛擬貨幣這樣一種特殊貨幣進行監管而積累的經驗能夠反過來促進實體貨幣領域的監管。

就在8月上旬,美國德克薩斯州法官在審判關於特蘭頓·謝沃斯(Trendon Shavers)的比特幣對沖基金的案件中裁定:比特幣是一種須遵守相關美國法律的貨幣形式,判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該基金及其交易擁有管轄權。這相當於認可了比特幣的“貨幣”地位,也將成為比特幣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在對金融創新的態度和對比特幣的監管方面,美國又一次走在了前列。

5.3未來——光大還是消亡?

對於比特幣亦或是其他虛擬貨幣,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硬通貨乃至“世界貨幣”,有賴於其生態系統的日趨健康和持續壯大。而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安全體系的不斷完善、使用者(商家、消費者)的不斷增長、交易能力的不斷提高、與實體經濟的不斷互聯。也就是說,當比特幣從最初的“黑客遊戲”進入到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時,其貨幣地位才真正得以確立,而不僅僅只是監管當局的認可(況且,即使是那些經由中央銀行發行,處於中央銀行監管下的貨幣,又有多少是“劣幣”?)。從這個角度來說,比特幣同樣需要經歷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

只要傳統貨幣體系的弊端還存在,只要技術在進步,只要用戶還有更多的訴求沒有滿足,比特幣的革命就不會停止。即使比特幣消亡,其他的更為創新的貨幣仍然會產生。可以預料的一個趨勢是,比特幣行業會逐步脫離喧囂,歸於平靜。這對比特幣來說未必是一件壞事,可能正說明其走上了日常使用更頻繁、投機更少、幣值更穩定的正軌。

如果比特幣消亡,摧毀它的可能是三股力量:黑客(黑客以驚人的智慧創造了比特幣,也以破壞性的動機毀了比特幣);傳統金融機構(當傳統金融機構覺醒過來,開始在傳統金融體系框架內提供類似於比特幣更好的使用體驗,有可能對比特幣造成摧毀性的打擊);監管部門(因為比特幣運行過程中出現過多的嚴重問題,監管部門直接下令關閉比特幣平台)。換句話來說,黑客、政客、金融家、每一股力量都可能摧毀比特幣。三股力量的作用最終都指向一個結果:無人使用,逐漸消亡。

5.4黑客、政客、金融家——誰是未來的統治者?

“掌握了美元,就掌握了世界”——這種說法既彰顯著全球儲備貨幣(不論是美元還是英鎊、歐元)的巨大威力,同時也向我們展現出貨幣發行者、金融家這些站在背後的強大力量。不管是曾經的羅斯柴爾德家族,還是後來的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我們從他們身上能夠看到金融家與政客的如影隨形,以及他們對世界經濟與政治的無形掌控。

當世界進入到web2.0、web3.0時代,當金融遇到互聯網,當黑客觸碰金融,當虛擬貨幣的“貨幣”身份被當局認可,當公眾“一不小心”也可以成為貨幣發行者,原有的格局或許正在發生改變。我們是信仰經由​​軟件計算產生的代碼,還是從礦藏中挖出的黃金;是信賴中央銀行,還是“去中心化”;是認同傳統貨幣體系,還是黑客文化——都是黑客們利用新技術給我們帶來的衝擊,也讓我們見識了黑客在推動金融創新方面的力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黑客一方面特立獨行,另一方面正不可避免地與金融家、政客產生越來越多的交集。畢竟,在這個現實世界越來越虛擬、虛擬世界越來越現實的當下,黑客、政客、金融家,三者或許都難以獨立掌控世界,而需要在合作中讓世界變得更好。

本文摘自資本實驗室《虛擬貨幣領域創業投資與趨勢報告》,本文地址:http://www.coinsay.com/article/coinsay_3275.html



.以比特幣為例,探討虛擬貨幣領域現狀及趨勢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8/blog-post_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