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Facebook Home到底是什麼




  文/陳一斌

  4月初發佈的Facebook Home終結了流傳多年的Facebook要製造手機的傳聞。朱克伯格“四兩撥千斤”,打造出個性化定製的Android桌面。

4月初,FacebookCEO馬克‧朱克伯格在美國發佈了Facebook Home,徹底終結了流傳好幾年的Facebook要製造手機的傳聞。

  上個星期,年輕的FacebookCEO馬克‧朱克伯格突然發佈了一個東西,徹底終結了流傳數年的Facebook要製造手機的傳聞。許多人覺得朱克伯格這一招很聰明,深得中國武俠絕學“四兩撥千斤”的精髓,花了最小的代價,卻達到了最大的效果。

  這個東西是Facebook Home,是一個運行在Android上的Launcher。有很多人看不懂什麼是Launcher,其實就是跟“Go桌面”等“xx桌面”是一類的應用,當我們安裝了它們之後,就會改造Android的桌面,變得更加個性化,更適合自己的使用習慣。所以,如果有人安裝了Facebook Home,就意味著他將自己的桌面,換成一個由Facebook定製的Android桌面。

  在發佈會上,朱克伯格稱像iOS那種“以應用為中心”的設計已經過時,現代的手機設計應當“以人為中心”,這就是Facebook Home設計之時要達到的目標,讓我們時時刻刻都感覺到自己的朋友在手邊,而不是應用時時刻刻在手邊。

  為了“以人為本”,Facebook Home提供了兩個有特色的功能:Cover Feed以及Chat Head。

  所謂Cover Feed,其實就是將Facebook上好友的更新直接顯示在手機螢幕上,不論圖片還是文字。實際上Cover Feed取代了傳統桌面中的鎖屏界面以及主界面,也就是說,在Facebook Home中沒有所謂的“鎖屏”概念,但為了方便我們使用,Cover Feed界面下方,有一個以我們頭像為主的圓形圖標,點擊之後會出現Apps、Messager和Facebook三個選項,其中點擊Apps能夠直接打開最近打開過的應用列表。

  Cover Feed的操作也相當簡單,只用手指在螢幕上向左一滑,便可直接瀏覽下一個朋友更新的消息;只要在螢幕上點擊兩下,就可以按“贊”,而如果想評論,只要點擊下方的評論按鈕,寫上幾個字即可。

為Facebook定製的手機htc first。

  對於Facebook Home來說,Cover Feed十分重要,它是使用率最高的地方,也是用戶容易發生不滿的地方。在國外媒體的評測中,他們對Cover Feed的設計感到滿意─如果朋友更新了一張照片,這張圖片會放大直至占滿整個螢幕;如果是文字消息,Cover Feed會為它增加暗色的動態背景,看起來比較生動有活力。

  如果你看過Facebook Home的演示視頻,那麼會對螢幕上能夠任意拖動的圓形頭像感到好奇。這個頭像不是別的,是ChatHead功能─Facebook上常聯繫的好友,變為不論在哪個桌面、哪個應用,都能看得到的頭像。而他們發來的聊天信息,也都能第一時間看見並回複,而不必退出當前的應用,切換到另外一個應用。

  也許你會覺得,如果整個螢幕滿是這些圓圓的頭像會很打擾,但實際上,Facebook Home足夠貼心,它只允許螢幕上出現一個Chat Head。而打開它,可以看到這位朋友的個人資料,還有過往的聊天記錄。Facebook Home允許同時與四名好友保持隨時聊天的狀態,但在螢幕上,只會顯示最近聯繫人的頭像。拖動頭像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驚喜”,其他聯繫人的頭像就藏在第一個頭像後面。

  可惜的是,ChatHead只能顯示短信以及Facebook Messager(Facebook所開發的類似微信這樣的點對點即時流動通訊應用)所發來的消息,沒辦法同時顯示來自WhatsApp、Google Talk所發來的消息。

  寫到這裏,我想讀者們應該能想像出安裝了Facebook Home之後的手機會變成怎樣:拿起手機,直接翻閱朋友們的更新(Cover Feed);朋友打過來的電話,發過來的郵件(通知),隨時更新;隨時隨地接收朋友的私信,不管我們拿著手機在幹什麼(ChatHead)。

  Facebook Home極大地改變了人與手機之間的關係,讓手機變得有“人味”──在它之前,智能手機更像是裝滿了應用的籮筐;在它之後,智能手機則是我們最貼近朋友的界面,這是難以否認的顛覆。

  需要提醒一點的是,Facebook是實名社交網絡,也是熟人網絡,它複刻了現實中的好友圈,因此為手機安裝了Facebook Home後,我們接收到的,不是某個偶爾認識的網友發來的無聊照片,而是和我們關繫緊密的好友所發的和他們自己有關並且他們覺得有趣的照片、消息、鏈接。

  這些消息對於外人而言,或許毫無價值,但對於我們來說,是有價值的。因此,Facebook Home不會讓手機螢幕變為垃圾信息的佈告板。

  實際上,Facebook Home也有一些奇怪的地方,比如說,Cover Feed所喚出的快捷方式,有Apps、Messager、Facebook,卻沒有“拍照”。

  要知道,Facebook自稱世界上最大的照片分享平台,公司還收購了手機上最熱門的流動照片分享應用Instagram,甚至自己開發了一款流動拍照應用Facebook Camera。

  為什麼Facebook Home寧願在快捷方式中放上Messager,也不願意放上“拍照”?

  朱克伯格在接受《連線》採訪時提到,未來社交的趨勢是“在小群體內分享”。他認為,“我相信提供只有你和家人、朋友進行交流服務的小型社區將會普及開來。”這是一個有趣而重要的觀點,也解釋了為何Facebook Home缺乏“拍照”的快捷方式,因為它更加註重Facebook Messager,更希望用戶能夠通過Messager來向“小群體”發佈信息。

  朱克伯格認為,“分享不僅僅是關於動態數量每年的翻倍增長,而是由各種趨勢變化結合而成。最開始,人們通過在Profile中提交他們的信息進行分享,接下來人們就可以更新他們的動態,之後加入了圖片,現在人們可以在App內進行分享,比如Spotify。”

  他還提出分享的摩爾定律,“3年後,信息的分享將10倍於現在。我們最好也能夠增長10倍,如果不能,那別人將會代替我們。”

  顯得危機感十足。從大環境來看,大家一直對Facebook在流動領域的收益前景持悲觀態度。另外,在流動領域,Facebook也感受到來自Snapchat等應用的壓力。朱克伯格的焦慮,並非杞人憂天。

  “抓住用戶”是朱克伯格創造Facebook Home的原因。而在面對《連線》的採訪時,他也表示,“用戶是我們唯一關注的。”從前常常能聽到Facebook製造手機的流言,很大一部分是因為Facebook的確需要在流動領域有所作為,而人們相信“製造手機”是其中一種方法,但這是一種實際驗証過,不靠譜的方法。

  互聯網企業做手機,基本嘗到失敗的苦果,阿里手機、百度手機、網易手機、360特供機等等,它們中的大部分“出師未捷身先死”。道理很簡單,雖然Android是開放的,但硬件製造部分其實是互聯網企業完全不擅長的領域,投入大量成本,重新走別人的老路,到頭來所製造的產品還未必比別人好,很容易“賠了夫人又折兵”。

  不過,朱克伯格足夠聰明,他不做手機,而是做了一個Launcher─既融入了自己的服務,又迴避了硬件製造的難題,發揮了自己在軟件開發方面的優勢,還利用了Android本身的開放性。難怪有人說,“Facebook Home是一場致命魔術。”



.Facebook Home到底是什麼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4/facebook-home_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