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手機] Google Android戰略解讀:結構化數據遭遇挑戰






  導語:市場研究公司Enders Analysis戰略顧問本尼迪克特‧埃文斯(Benedict Evans)上週日撰文,對 Google Android操作系統的三大戰略進行了逐一解讀。他認為,雖然Android已經保証 Google 不會被其他廠商排擠,而且為其提供了海量的搜索數據。但由於越來越多的Android廠商開始拋棄 Google 應用,導致其無法從中獲得結構化的數據,因而難以展開更加野心勃勃的計劃。

  以下為文章全文:
  既得利益

  雖然“Android銷量巨大”早已人所共知,但“Android問題多多”也已成為業界共識,包括系統版本碎片化、硬件碎片化、用戶參與度較低、商業化能力不強等。另外,幾乎所有OEM廠商的財務表現都很糟糕,只有 Samsung 是個例外:僅這一家公司就占到Android設備銷量的45%至50%。這種狀況極不健康。

  在我看來, Google Android的戰略有三。

  首先, Google 曾經公開闡述過一個目標:確保 Google 不會被主導的操作系統廠商排擠在流動互聯網的大門之外。在iPhone誕生前, Google 的主要擔憂來自微軟,但後來卻變成了 Apple 。

  從這一點來看,Android已經完成了任務,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現在很難有哪家公司能在流動操作系統領域一手遮天,更別說排擠 Google 了。

  其次,無論是否是有意為之,Android都已經極大地提升了流動網民的數量。就像25年前的Wintel聯盟催生了大批廉價的PC克隆機一樣,Android和它的流動芯片合作夥伴(主要是高通、EMP、聯發科、展訊)也已經催生了數量眾多的廉價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去阿里巴巴搜搜“Android 2.3”,就知道我是什麼意思了──Android手機的批發價最低僅需45美元,WiFi平板電腦也貴不了多少。除此之外,上網本、車載PC和DVD播放器、機頂盒以及其他產品也都價格低廉。

  這些設備滲透到世界各地的新興市場,在其他地方也頗受預付費用戶青睞。相比而言,在發達國家購買 Samsung Galaxy S3等高端設備的用戶反而是少數,這款手機2012年不到Android設備總銷量的10%。所有這些設備都為流動互聯網貢獻了更多的用戶和更多的上網時間。由此催生了更多的搜索,而 Google 搜索自然會從中受益,從而提升收入。

  從這一點來看,Android同樣取得了巨大成功。很多批評人士認為,Android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對 Google 的意義已經不大。在印尼雅加達,即便是沒有內置 Google 服務的Android 2.2定製手機,依舊能夠上網,並推升搜索量。對於願意花50美元賣手機的人來說,它仍是一款不錯的工具。與之相比,HTC的業績下滑似乎就無關緊要。雖然 Samsung 在Android陣營中的超強主導地位並不利於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但只要中國廠商仍在不斷推出各種廉價Android手機, Samsung 便不會對 Google 的戰略構成太大威脅。

  同樣地,占據20%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iPhone也幾乎完全依賴 Google 提供的搜索服務(中國市場除外)。考慮到這款650美元的手機主要吸引的是高端用戶,因此iPhone為 Google 貢獻的廣告收入很有可能超過所有Android手機的總和。

  最大隱憂

  然而,第三個戰略卻值得擔憂。

  如果Android設備都能使用 Google 賬號,並運行所有的 Google 應用,便會為 Google 帶來源源不斷的用戶數據,其價值甚至遠超通過Chrome瀏覽器獲得的桌面搜索數據。 Google 可以知道你的住址、公司,知道你如何上下班,甚至知道你點擊了網頁廣告中的哪些電話號碼。與網絡瀏覽器不同,手機用戶可能會一直登錄 Google 賬號,所以你與 Google 搜索和 Google 地圖等服務的互動便會全部整合到一起。當然,這也正是Google+的主要目的。

  Google Now只是這項業務的表現形式之一。它有很多有用的功能,例如,如果交通擁堵導致你需要45分鐘才能到達會場,它便會提前發送通知。但這種價值卻是雙向的: Google 會為你提供有用的信息,但也會從你身上挖掘遠多於PC用戶的數據──這些數據會反過來提升搜索相關性和廣告相關性。

  換言之,與Google+一樣,Android也可以幫助 Google 將搜索和廣告與具體的人和地點關聯起來。從長期來看, Google 從Android用戶那裡收集的數據很可能會與Pagerank一樣重要,都能理解用戶的意圖,並提升搜索相關性。

  因此, Google 通過Android獲得的結構化利益來自於對真實用戶的理解,而真正的威脅卻源於那些不提供這類數據的設備──即使這些產品可能仍然會提供大量的搜索流量,例如iPhone。

   Google 通過非Android平台獲得的這類數據顯然很少,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有相當一部分Android手機也不提供這種數據,中國市場的問題尤其嚴重。由於服務渠道不暢,中國幾乎所有的Android手機都預裝了很少的 Google 服務,有的甚至完全沒有預裝任何 Google 服務。這些產品多數都採用了AOSP版的開源Android系統。而Google Play在中國的Android應用安裝量中所占的份額也很低。

  因此, Google 在中國的Android的爆炸式增長中幾乎沒有獲得任何實際利益。其他新興市場也存在類似的問題──45美元的Android手機中有相當一部分完全拋棄了 Google 應用。

  這一點在平板電腦市場表現得尤為突出。除了搜索流量外, Google 完全沒有從亞馬遜Kindle Fire中獲得任何數據。更重要的是,在規模龐大的中國廉價Android平板電腦中, Google 同樣沒有獲得任何數據。這些起價不足100美元的產品就像是暗物質一樣:所有人都認為它們數量龐大,但卻沒人知道具體數字。

  我曾經看到可靠消息稱,這類產品2013年的銷量超過1億台。但實際數字可能還要多得多。這些產品有多少安裝了Google Play?有多少用戶使用 Google 地圖?有多少使用第三方瀏覽器?又有多少會使用中國廠商或亞馬遜經營的應用商店呢?

  有人將Android比作沒有制導系統的導彈:威力巨大,但卻不知會落向何處。它碎片化嚴重,多數合作夥伴業績平平,還與亞馬遜和 Samsung 同床異夢。但它還面臨著更大的威脅:越來越多的Android廠商正在脫離 Google 的懷抱,對 Google 的意義幾乎與iPhone無異。

  換句話說,對 Google 來說,Android系統在手機市場的滲透率固然重要,但 Google 在Android陣營中的滲透率也不容忽視。(思遠)



.[手機] Google Android戰略解讀:結構化數據遭遇挑戰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1/google-android_23.html
.[手機] Google Android戰略解讀:結構化數據遭遇挑戰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1/google-android_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