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美國併購戰略顧問公司Global M&A Advisors創始人兼總裁馬蒂‧沃爾夫(Marty Wolf)發表題為“收購 Nokia 將導致微軟拆分?”(Will Buying Nokia Lead to the Breakup of Microsoft?)的評論文章稱,收購 Nokia 手機業務,將讓微軟變得更加臃腫,若想重拾創新活力,輕裝上陣,微軟必須要甩掉一些包袱,剝離那些表現不佳的業務線,專注於利潤率更高的核心業務。
上週,微軟宣佈以50億美元收購 Nokia 設備與服務業務,另外還斥資22億美元購買 Nokia 大量專利授權。鑒於兩家公司早在兩年前就已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這筆交易也就提出了這樣的一個疑問:微軟為何在可以租用的情況下,非要選擇徹底擁有呢?
答案或許有兩個。首先,微軟收購 Nokia 手機業務,完全是一個防禦性舉措。 Nokia 占到Windows Phone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的近82%,微軟收購 Nokia 手機業務可以起到先發制人的效果,令其無法倒向Android陣營,或阻止其提交破產申請。微軟實在承受不起第一大Windows Phone智能手機廠商失敗或轉投其他平台的代價。
其次,這筆交易還能讓 Nokia CEO斯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作為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的接班人,名正言順地回歸微軟。在2011年加盟 Nokia 之前,埃洛普曾負責微軟商務軟件業務部門,正是由於他, Nokia 才決定將Windows Phone作為本公司唯一一個智能手機操作平台。在這筆交易結束以後,埃洛普將重新加入微軟,負責智能手機業務。
下面,就讓我們逐一分析這兩種可能性。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歷史。2012年夏天,微軟公佈了開發自有平板電腦Surface的計劃,鮑爾默還解釋了微軟新的公司戰略,即成為一家設備與服務商,對於這家擁有三十多年曆史的軟件巨頭而言,這一戰略意味著一場重大革命。當時,我對微軟是否能順利執行這一戰略提出了質疑。我寫道,微軟將讓它與英特爾付出30年心血打造的一個生態系統毀於一旦。
2013年7月18日,微軟宣佈公司第四財季營收和利潤均不及華爾街預期,還稱由於Surface RT平板電腦庫存大量積壓,當季減記9億美元。如果Surface的表現能預示著微軟進軍智能手機市場以後的遭遇,那意味著該公司將面臨另一個巨大的挑戰。
由於發佈自家平板電腦,微軟與PC硬件廠商形成了直接競爭的關係,而涉足智能手機業務又讓微軟與 Samsung 、華為等Windows Phone手機廠商,從合作夥伴變成競爭對手。此舉還再次証明,微軟對現有渠道合作夥伴的表現不滿意,迫使每一個合作夥伴重新評估他們在智能手機市場的作用,當然,前提是微軟真的進入這一市場。
另外,微軟還將在如何管理智能手機供應鏈的問題上面臨挑戰,這條供應鏈向來非常複雜。微軟不得不在從芯片到玻璃螢幕的每一個環節,與智能手機市場的領導者 Samsung 和 Apple 公司競爭,而這兩家公司將利用他們的規模和市場地位確保零部件供應。正如微軟從平板電腦市場吸取到的教訓,智能手機是一個完全不同於軟件和服務的行業。
如此規模的收購最終只是為了一個CEO,這種觀點想必讓人難以信服。據路透社報導,微軟早在今年二月就收購問題與 Nokia 董事會進行了接觸。儘管如此,在鮑爾默宣佈退休之時,埃洛普仍然被視為潛在接班人。
除了埃洛普和微軟內部人士外,Facebook COO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AOL CEO蒂姆‧阿姆斯特朗(Tim Armstrong),甚至是雅虎CEO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 Mayer)的名字,也作為鮑爾默的替代者被屢屢提及。如果單單是掌管微軟互聯網業務,這些人的能力應該綽綽有餘。
這些可能性都存在著一個問題,即微軟規模太大、太臃腫,一個人根本駕馭不了,而且這種問題在收購 Nokia 手機業務之前就已存在。
微軟是矽穀老牌科技巨頭,在後PC時代,它雖然也推出了新硬件和新服務產品,但市場反響平平。另外,微軟旗下還擁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資產,對企業客戶極具吸引力。但同時,它也有許多資產尚未贏得個人用戶的青睞。
由於擁有如此多的業務線和產品,微軟每天早晨醒來,都具有一種“身份危機”。它與我們所能想出來的每一家科技公司都是競爭對手。令事情進一步複雜的是,其中一些競爭對手還是微軟的合作夥伴。正因為如此,當微軟在7月13日公佈了重組計劃的細節以後,我非常的驚訝。
雖然微軟各個業務部門的高層調整也在意料之中,但將這些業務按照功能性進行重組,著實出乎我的意料。微軟給出的理由是,提高在全公司範圍執行一個商業戰略的可能性。但問題是,微軟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戰略,相反,其消費業務和企業業務都各自為政,合作夥伴和渠道商夾在中間也很難受。
此外,微軟的消費業務和企業業務戰略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而結果也有所差別。出於這些原因,我估計微軟的重組最終只會適得其反,甚至會拉大不同業務部門之間的界限。此舉恐怕會成為微軟最終拆分為至少兩家公司的“導火索”:一家專注於消費業務,一家專注於企業業務。
鑒於此,除非微軟已經將埃洛普內定為下一任CEO,否則的話,我認為微軟最大的希望只能寄託於拆分。只有這樣,微軟才能更容易甩掉表現不佳的業務和產品線等“包袱”,輕裝前進,IBM等一些競爭對手都採取過這種路線。我認為,拆分是微軟的理想出路,甚至在宣佈收購 Nokia 手機之前,我就抱著這種想法。而現在,我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斷。(清辰)
.微軟或應剝離利潤偏低業務:重拾創新活力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9/blog-post_4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