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切爾諾貝利核災難27年野生動物神秘回歸






切爾諾貝利日益增多的野狼引來了盜獵者。
  核災難27年 “死區”今成“動物天堂”
  野生動物神秘回歸切爾諾貝利

  1986年4月26日,烏克蘭首都基輔以北130公里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反應堆爆炸,大量強放射性物質洩漏,數百萬人受輻射影響,釀成迄今為止全球最嚴重的核洩漏事故。

  27年過去了,切爾諾貝利依然是“災難”、“死亡區”的代名詞。然而,就在這片令人聞之色變的禁區里,由於人類活動的退出,野生動物反而保持著勃勃生機,且迄今未發現變異物種。

  為何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不受核輻射影響,成為待解之謎。

  日落時分,一輛大巴車在普里皮亞季河橋上停下。一行人走下車,靠在鏽跡斑斑的橋欄上側耳傾聽。鳥類學家保羅‧戈留普聽出了黃□、黑頂林鶯、畫眉鳥、戴勝鳥、雲雀和布穀鳥。橋下,魚兒不時躍出水面吞食蚊蟲,一隻河狸警惕地遊回巢穴。

  河水上遊,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建築在落日餘暉中投下的黑色剪影,彷彿提醒著這群“觀光者”:這裏並非純淨的原始森林,而是距離當年事故發生地不到3公里的輻射重災區。這水,這橋,這花草魚鳥,甚至小小的蚊蟲,都有放射性。

  核事故發生後,以核電站為圓心、30公里為半徑的地區被闢為隔離區。其中,距電站最近的小鎮普里皮亞季全部居民緊急撤離,成為沒有人煙的“死亡之城”。

  戈留普一行共14人,包括來自英國和瑞典的動物學家、野生動物保護者和記者。這次探訪活動目的並非觀光,而是考察那些棲息在輻射之地的野生動物。

  團隊導遊是生物學家丹尼斯‧維什涅夫斯基,來自烏克蘭,在“切爾諾貝利放射生態研究中心”工作。他對野狼“情有獨鍾”,曾多次深入隔離區追蹤和拍攝狼群。

  他說,隔離區內有至少5個狼群,總數不少於30頭。他的相機鏡頭記錄下兩隻野狼在普里皮亞季鎮中心列寧大街上散步,一頭野豬帶領一群小豬仔穿過足球場,白尾鷹在電站冷卻池上空盤旋。

  科學家廣泛認同,由於遠離人類活動的幹預,在過去20多年里,切爾諾貝利周邊隔離區實質上已成為歐洲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這裏安居著狼、熊、野牛、駝鹿、野豬、山貓、狸和野馬等野生哺乳動物,還有多種鳥類、蝴蝶和爬蟲,其中不少是珍稀或瀕危物種。

  高輻射下未變異 沒絕種 種群數量不減反增
  動物們是怎麼做到的?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數據,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釋放的放射性沉降物約為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的400倍。當年生活在核電站周邊的大約27萬人患上癌症,其中9.3萬人死亡。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不少兒童罹患甲狀腺癌。 不過,令科學家不解的是,這些半衰期長達數十年的輻射物似乎沒有對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造成太大影響。動物為何能在充滿核輻射的生態環境下保持生機?科學界尚無統一定論。

  以美國得克薩斯理工大學放射生物學家羅恩‧切瑟為代表的一派理論認為,核輻射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遠比不上人類活動帶來的破壞力。他和同事在研究切爾諾貝利地區野生動物數量變化後發現,野豬數量在最近20多年迅速增長,達到核洩漏前的10至15倍。此外,對該地區野狼、兔子和駝鹿等動物的基因檢測顯示,核輻射沒有引發可遺傳的基因變異,動物自身的基因修複功能或許是原因之一。

  不過,這一觀點遭到南卡羅來納大學生物學家蒂姆‧穆索的反對。他和同事研究發現,在核輻射發生後初期,切爾諾貝利地區的一些鳥類,如麻雀和金鶯,出現過羽毛失色,腳趾、喙和眼睛畸形等情況。此外,相比輻射水平偏正常的區域,高輻射區的鳥類物種多樣性要低一半以上。

  對於上述爭論,烏克蘭生物學家維什涅夫斯基傾向於認同切瑟一派的觀點。他根據自己多年來親眼所見認定,隔離區內鳥類的數量和種類都不減反增,一些先前從未在這裏出現過的瀕危鳥類,如藍山雀、雕鴞和黑鸛,如今在這裏棲息。

  維什涅夫斯基還強調,當地從來沒人親眼見過基因變異的動物“怪胎”,諸如“比兔子還大的老鼠”、電影中的哥斯拉等。他認為,這是自然界物競天擇的體現,因為那些受到輻射的不健康胚胎通常在母體中就夭折,即便出生,也會迅速死亡,或被食物鏈上端的捕食者獵殺。

 



.切爾諾貝利核災難27年野生動物神秘回歸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