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頭將成為下一個被互聯網顛覆的行業?
作者張琦(@矽穀獵頭TomZhang),矽穀資深HR及人才招聘專家,電動汽車公司Tesla Motors高級人才顧問,曾任騰訊美國招聘專家,之前在Google總部從事高級人才搜索。浙江大學博士,曾任教於美國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
最近一篇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在國內被紛紛轉載,還配上了一條嘩眾取寵的標題──獵頭將成為下一個被互聯網顛覆的行業?一時間有人幸災樂禍,有人杞人憂天,有人眉開眼笑,有人憂心忡忡……獵頭行業真的攤上事兒了嗎?
從文章本身說開去。該文開頭就引用了一篇“驚悚小說”的情節奪人眼目,說一個“頂級獵頭顧問”趁著同事在面試候選人,偷取了牆上的藝術品,為了維系“自己奢侈的生活方式”。作者想表達獵頭顧問生意不好,不得不靠偷東西維持生活,可是,証明自己的觀點,居然用小說的情節?
該文接下來又拿獵頭公司海德思哲(Heidrick & Struggles)收購領導力咨詢機構Senn Delaney為例,說收購目的是“希望能夠扭轉搜索業務、成交量下降的頹勢”。這種解讀未免有些偏頗,為什麼獵頭公司就不能拓展新的領導力咨詢業務,難道做交換機出身的華為就不能做智能手機了、做PC出身的聯想就不能做投資了?
眾所周知,獵頭行業中最大的上市公司是光輝國際(Korn/Ferry International,NYSE:KFY),股價在最近的一年中上漲了14.36%,明顯優於道瓊斯指數(+9.83%)和標准普爾500指數(+12.41%),為什麼會被視而不見呢?
LinkedIn是一家優秀的商業社交網絡公司,我很喜歡,作為它的早期用戶,我還參加過它的產品發布會(Launch Party)。而LinkedIn作為一款極佳的人才搜索工具,很多獵頭顧問都是用戶。所以把LinkedIn與獵頭公司對立起來是非常可笑的,就好像科幻小說中預測機器人能打敗人類並統治世界一樣。在一個商務生態網絡系統中,人才、獵頭和企業是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的組成部分,缺一不可。LinkedIn上最活躍的用戶群體就是獵頭,獵頭也是付費比例最高的群體,我的LinkedIn高級獵頭賬號的年費是8000美元。
LinkedIn現在是華爾街的寵兒,股價屢創新高,市值已經逼近190億美元,市盈率P/E已經高達難以置信的900,但是請大家不要忘記它在2012年全年的收入只有9.72億美元。這樣的高股價能支撐多久呢?市場上已經有傳言Facebook將推出基於社交圖譜的招聘產品,並在洽購在線招聘巨頭Monster。如果傳言之一屬實,LinkedIn股價必然大跌。
LinkedIn潛力很大,但也不能把它神化。我依稀記得蘋果的股價也曾經高達705美元,到今天,市值已經跌去40%,蒸發了2600多億美元(差不多相當於14個LinkedIn的市值)。
互聯網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許多傳統行業,包括獵頭行業。互聯網出現之前,電話是獵頭的主要工具。有了互聯網,搜索引擎也成了人才搜索的利器。借助Google搜索引擎的“site:”搜索符,你甚至可以輕松在美國証監會SEC的網站上搜索到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的offer letter。
互聯網把人聯系在一起,隨著LinkedIn和Facebook等社交網絡的崛起,和移動互聯網的到來,社會化招聘(Social Recruiting)和移動招聘成了新的關注熱點。許多獵頭公司都研究如何利用新技術更有效率地工作,給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無論現代技術多麼先進,人和人之間的見面溝通是永遠無法用技術替代的,電話和傳真不能,郵件和QQ不能,微信和Skype也不能。“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獵頭顧問的目的應該是“讓天下沒有被埋沒的人才”。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會顛覆獵頭行業,只會幫助獵頭顧問更好地去實現這個目標。
題外話:該文作者所在的英國《金融時報》集團在互聯網大潮的衝擊下,連年巨額虧損,發行量縮水,廣告收入驟減。去年12月,市場傳言紐約市長及彭博社創辦人邁克爾‧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正在考慮收購《金融時報》集團。
想問問該文的作者Andrew Hill:如果新老板開掉你,你會找獵頭顧問幫忙嗎?
.[數碼新聞]獵頭行業是否真的攤上事兒了?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3/blog-post_7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