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2日 星期五

[數碼新聞]手機數據告訴你塞車真相






交通,手機,這兩個關鍵詞會讓你想起什麼,塞車時百般聊賴地刷微博?迷路時用地圖導航?還是邊開車邊手持電話導致的車禍?毫無疑問,智能手機改變了我們的駕駛方式,不過你相信嗎,智能手機還能幫助減少交通堵塞,而不僅僅提醒我們前方交通賭賽。

據Ars Technica報導,波士頓環球就介紹了最新的研究成果:MIT和UC-Berkeley聯手,通過通 ​​話記錄,分析了波士頓地區680000個上班族的電話記錄。研究人員所用的數據來自傳輸電話的信號塔,能夠從出發到目的地,跟踪個人上班族,不過這些數據都是匿名的。而這些數據構建出一張詳盡的都市交通模式地圖。

這份研究同時研究了波士頓和舊金山的交通。兩個地區有著截然不同的通勤模式。在波士頓,高速公路能夠快速地將車輛分流到郊外,高速公路的同心環讓整個交通網絡看起來像一張蜘蛛網​​。而在舊金山,高速公路環繞著舊金山灣,通過六座橋連接起來。不過,它們所遇到的問題卻類似。

在波士頓,研究表明,交通擁堵只發生在小部分地區。波士頓環球指出:“他們的發現也許令人吃驚,在交通高峰期,波士頓98%的道路事實上低於交通容量,而只有2%的路段的車輛比它們可承載的多。而這些路段的堵塞向外蔓延,造成中心樞紐交通問題。”

而通過電話記錄,研究人員發現對於主要路段的堵塞,某些社區的小部分死機是關鍵。他們指出波士頓750 個區域中,15個區域是問題的關鍵,因為從這些地方出來的司機最多地選擇問題路段。

研究報告發表在十二月的Scientific Reports上。Berkeley稱這是第一次大範圍採用電話數據跟踪交通情況的研究,而不同於採用調查或者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這些數據並未給交通堵塞提供一蹴而就的解決方法,卻為城市規劃者和公共交通管理者指明方向,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分配資源。

MIT就表示,如果交通問題是有特定區域的小部分人引起的,採用如公共交通工具、拼車、彈性時間、SOHO 等方式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比如,減少道路網絡上所有駕駛員出行量的1%,交通堵塞時間能夠減少3%,然而如果減少特定社區1%的出行量,整個交通網絡中其他司機所節省的時間可以達到18%。

這樣的電話跟踪將交通分析模式帶入現代,所有數據能夠不斷更新,使得研究不會很容易地過時。而且這項研究所用的數據只有三種:人口密集度、交通網絡拓撲信息、手機數據,因而其他城市也可以藉鑑這種研究方法。PS:那個誰,要藉鑑下嗎?



文章來源:愛範兒



.[數碼新聞]手機數據告訴你塞車真相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2/blog-post_4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