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Pad到PlayBook,只要有平板上市,全球各地總會有技術宅把它裝到汽車中控台。家用智能終端發展速度凶猛,產品更新換代周期日漸縮短,為何汽車的智能化推進卻舉步維艱?
汽車作為運載工具,適應極限環境是設計測試時的首要條件。不僅需要在常態環境下發動機、電子設備運轉正常,還需要通過極寒極熱以及高低壓等極端天氣環境下的測試,而這些都是家用智能移動設備並不需要考慮的問題。
其次,系統的穩定性。這個道理很簡單,航天作為尖端科學技術,卻並沒有把已經普及家用的觸屏、語音識別等技術加入其中,而多是物理按鈕及撥桿,這主要是為保証系統穩定性。複雜的系統和功能,會加大系統不穩定概率。
所以,凡是以人身安全為首要前提的行業,智能化推進都將受到一定地卡滯。那麼,汽車智能化何去何從?
這是一套接近於商用的解決方案,最大的優點在於用戶“眼不離路”。傳統在中控台和儀表盤的信息,均可投影到汽車前擋風玻璃上顯示,避免車主低頭操作造成不安全隱患。
另外,引入增強現實技術,可以將HUD的效果發揮得更為淋漓盡致。通過汽車GPS定位以及電子羅盤對於位置和方向的判斷,可以將車輛周圍的商店、餐館、信號燈、限速標等全部以圖形的方式投影在前擋風玻璃上。
**Inline Image**先鋒HUD系統並沒有將畫面投影到前擋風玻璃,而是在遮光板位置放置一塊樹脂投影屏幕
其中最為實用的一項應用就是“實景導航”,這也將成為未來導航的輸出方式。當然,目前也有極少數手機導航軟件聲稱支持實景導航,但是只有在部分路口及地段才會有實景圖片。如果手機APP採用全程實景是否現實呢?首先,此類實景都是通過採集車走街串巷拍攝,耗用成本大、更新周期長。另外,實景圖片數據量極大,如果採用離線包下載方式手機容量絕對難以承受,而實時網絡下載數據消耗量不言而喻。所以,在手機或平板上推進實景導航並非一朝一夕之事。
而汽車上推進HUD+AR同樣難度不小。由於駕駛人身高、座椅調節高度等不同都會影響數據的准確性。如果將車主的眼球和實體商鋪連接一條虛擬線,與汽車前擋風玻璃交匯處就是虛擬商鋪坐標的最佳位置。而這一位置會隨著坐姿、座椅高度、靠背角度等發生位移。所以這就需要一套人眼識別系統,通過實時探測人眼的位置,改變前擋風信息顯示的位置。
另外,投影技術也有一定局限。雖然固態光源加強了使用壽命,但是亮度提升仍舊困難,如果在大型會場及體育館採用的激光光源也自然難以家用化。前擋風玻璃直接面對太陽光,亮度無法提升,HUD效果將大大折扣。而高亮的LED光能轉換率很低,發熱會極具增加,這都將制約HUD商業化的發展。
此前通用汽車已經宣布將Siri整合到旗下雪佛蘭兩款新車中。而凱迪拉克最新發布的車載系統CUE,同樣支持語音命令,但兩者卻有本質的區別。
Siri的Eyes Free模式,是手機與汽車的聯動。車主需要一部iPhone 4S或iPhone 5,以及採用了雪佛蘭MyLink移動媒體系統的汽車。將iPhone與MyLink藍牙配對連接後,就可以熄滅手機屏幕,通過方向盤上的按鈕與Siri對話。此後,發短信、打電話、播放音樂等自然不在話下,不過如果想通過這種方式打開應用是並不允許的。
集成了Siri功能的雪佛蘭汽車可以直接通過方向盤上的按鍵完成語音控制
而凱迪拉克的CUE系統,則是將語音識別系統內置其中,並不需要其他智能終端的綁定。可實現導航、音樂、菜單、設置等,但是也有一項致命缺陷:僅限特定的語音命令。如此一則提高了上手的難度,需要提前學習語音命令。二則,語音控制自主性,易使用戶產生疲態。
未來語音操控入駐汽車應是大勢所趨,但短期內想擺脫智能手機的聯動操控無疑將提高造車成本,並且效果與趨於成熟的類Siri產品對比仍有很大差距。汽車制造商不僅需要添加無線通訊模塊,還要配備語音識別系統以及龐大的後台數據庫資源,投入與回報並不成正比。Siri的Eyes Free模式算是這類案例中最為完美和經濟實用的解決方案。
除了以上兩種方案外,微軟與豐田也正在研究將Kinect技術移植到汽車上,汽車將會隨著駕駛者不同的手勢控制車速。而受人矚目的穀歌無人汽車,也已經獲得了在美國內華達州的首張無人駕駛車輛牌照。
目前來看,汽車智能化發展潛力巨大,目前汽車內置電子產品還停留在家用智能終端多年前的水平。未來,汽車、手機平板等智能終端和雲服務三者的無縫連接,將成為未來車輛革新的推動力量。
.[數碼新聞]汽車智能化何去何從:眼不離路語音操控(視訊)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1/blog-post_5.html.[數碼新聞]汽車智能化何去何從:眼不離路語音操控(視訊)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1/blog-post_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