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美國科技網站ZDNet週末刊文稱,當 Nokia 2011年決定放棄塞班系統時,塞班就已被宣判了死刑。 Nokia 目前正在新興市場應對Android手機的挑戰,那麼歷史是否會重
演?
儘管目前已嚴重滑坡,但在2000年至2010年的中後期,塞班曾取得過巨大的成功。在21世紀第一個10年的大部分時間內,塞班手機的出貨量十分巨大,即使現在出貨量仍然很大。
當前,業內人士對 Nokia 操作系統戰略的討論集中於Lumia手機的出貨量,而塞班生態系統曾經的龐大規模和創新似乎已被遺忘。
2007年中期, Nokia 和塞班是排名領先的智能手機廠商和系統。塞班在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達到65%,而全球50%的手機上都帶有 Nokia 標誌。 Nokia 和塞班的結合是歐洲公司獲得成功的一個典型案例:芬蘭的 Nokia 製造了耐用而創新的硬件,而英國的塞班則設計了軟件,使手機功能突破了打電話和發短信。
儘管存在爭議,但許多人仍然認為塞班是智能手機的發明者。螢幕尺寸較大、以數據業務為中心、能運行應用的手機在目前看來並非什麼創新,但當2000年愛立信的塞班手機R380發佈時,這確實是一款與眾不同的產品。
目前,Android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約為3/4,但Android賴以成功的許多元素早在多年前的塞班系統中就已出現。在被 Nokia 獨占之前,塞班曾與Android類似,被多家主流手機廠商,包括 Samsung 使用。這樣的開發策略在此前的手機行業中並不多見,但目前已成為司空見慣的做法。
此外,塞班平台上也有許多第三方軟件,這在當時是一個相對較新的趨勢,但對智能手機廠商的好處已得到體現。實際上,這也是 Apple 成功的基礎。
塞班甚至考慮開發一款應用商店,並使操作系統應用至除手機以外的其他設備,例如遊戲主機。不過,該公司的計劃並未成為現實。塞班同時也意識到了觸摸屏和大尺寸螢幕的重要性,並針對這樣的手機提供了用戶界面。這包括針對觸摸屏的Series 90和UIQ(不過當時只支援觸摸筆操作,而非手指的多點觸控),以及針對大尺寸螢幕的Series 80。塞班甚至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支援網絡瀏覽,包括在2006年就開發了基於WebKit的瀏覽器。目前,WebKit瀏覽器已被集成在 Apple 和Android手機中。
此外,塞班也採用了開源的開發模式,而這正是Android後來採取的模式。 Nokia 2008年時收購了塞班的賸餘股份,並將其轉型為非盈利的塞班基金會。
這樣的舉措很有意義,但並未給 Nokia 帶來回報。第一個開源版本系統於2009年發佈,這意味著手機廠商直到2010年才可以使用該系統。當時 Apple 和Android都已起步,並呈現上升勢頭。 Nokia 不得不再次調整了塞班的發展方向,收回了開發的主導權,並將塞班基金會轉型為一個授權組織。
儘管理念領先於時代,但塞班並未在智能手機市場獲得先發優勢。
你不會利用手機去推銷生態系統,只會使用生態系統去推銷手機。塞班一直在示好並鼓勵第三方開發者。早在2005年,塞班就啟動了塞班簽名項目,這一項目給第三方應用添加塞班認証,因此應用無需經過專門測試機構的檢驗。這意味著塞班應用面向用戶的發佈將更方便、速度更快。在iPhone發佈時,塞班平台上已有1萬款應用。
然而,根據塞班前高管大衛‧伍德(David Wood)和聖何塞大學教授喬爾‧韋斯特(Joel West)的一篇學術論文,塞班智能手機上的後續軟件銷售一直表現低迷。而儘管1萬款應用不是很多,但塞班花費了7年時間才實現這一成績。作為對比, Apple 在發佈iOS第一版SDK(軟件開發包)的一年多之後就實現了這樣的目標。
Apple 的迅速成功和塞班的坎坷發展都是因為同一個原因:應用商店。通過統一的數字商店, Apple 幫助用戶更方便地購買應用,而塞班從來沒有採用過這樣的方式。 Nokia 於2009年推出了Ovi Store應用商店服務,銷售塞班應用,但這時 Nokia 已落後於iOS、Android和黑莓系統,這些系統的應用商店早在2008年就已推出。 Nokia 隨後放棄了Ovi品牌,而應用商店也轉而採用 Nokia 自身品牌。
曾於2005年至2008年擔任塞班業務主管的尼格爾‧克利福德(Nigel Clifford)目前已是Procserve的CEO。他認為,缺少統一的應用商店是塞班的一個致命失誤。他指出:“沒有資源的人若想自行開發將非常困難,而開發和維護成本也很高。”
塞班的應用策略還存在另一個問題。在塞班的底層操作系統之上有4種界面,分別為S60、S80、S90和UIQ。儘管底層操作系統一致,但針對某一界面開發的應用無法在其他界面中使用。儘管代碼元素可以重用,但假設開發者希望編寫適用於S60和UIQ界面的應用,那麼不得不開發兩款不同的應用。這是一個明顯的缺陷,而塞班卻對此一無所知,甚至在全盛期也是如此。
克利福德表示:“不幸的是,三方面問題影響了塞班的發展。首先,塞班收取授權費(我們最終解決了這一問題)。其次,塞班缺少隨系統一起開發、統一而完整的的界面。第三,應用和生態系統社區呈現碎片化。”
他同時表示:“我們希望能控制後兩個方面,但手機廠商為了自身利益而堅持自主權,因為它們將其視作各自產品和公司的差異化元素。因此它們自行開發,而不是讓我們隨系統一併開發,從而創造類似 Apple 的統一用戶體驗,使塞班在面對Android、 Apple 和RIM競爭的情況下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
實際上,以上這些並非塞班系統滑坡的最主要原因。Android和iOS發源於計算機行業,而塞班則是一款完全以手機為中心的操作系統,其起源可以追溯至90年代的PDA(個人數字助理)市場。
市場研究公司Ovum首席分析師托尼‧克里普斯(Tony Cripps)表示:“在發展初期,關於塞班系統架構的一些決策就已決定,在調整用戶體驗,以支援觸摸屏和手勢操作方面,塞班將不太具有靈活性。”他認為:“塞班失去了動力,用盡了研發潛力,尤其是在更高端設備市場。塞班成為了一款失控的軟件,在調整用戶體驗方面帶來了巨大挑戰。”
韋斯特和伍德則總結稱:“塞班受到遺留代碼和龐大裝機量的限制,從而無法應對 Apple 和 Google 更現代API(應用程式接口)和更優秀開發工具的挑戰。 Apple 和 Google 都是從頭開始。”
塞班最終的失控並不令人驚訝。根據塞班基金會前主管李‧威廉姆斯(Lee Williams)的說法,除了繼承自Psion的遺產之外,塞班還受到合作夥伴和整個行業的限制。
他表示:“在塞班基金會成立時,為了發佈產品,我們需要在全球超過200家運營商網絡中獲得認証。我記得在某次認証中,塞班需要滿足1萬項要求,隨後才能使產品進入該運營商網絡。運營商的要求多種多樣,例如是否包括對WiFi的支援,以及菜單以什麼樣的方式顯示等。分析師和媒體人士認為,塞班系統的陳腐和限制實際上來自行業中其他公司的要求。”
塞班曾一度是高端平台,但這一平台的發展最終走向停滯。塞班未能在競爭中快速作出調整,吸引應用開發者。
當塞班基金會成立,而 Nokia 決定對塞班系統開源時, Nokia 希望能解放塞班,包括取消授權費,打破封閉性,並避免供應鏈廠商綁架塞班。
通過開源,塞班基金會希望給運營商帶來信心,推動運營商持續投資這一平台。一些積極的跡象出現:通過走向開源,塞班擺脫了 Nokia 的主導,並且不再需要授權費。塞班基金會還採取了其他措施,通過統一的塞班S60用戶界面來解決碎片化問題,並通過Qt軟件層使應用在MeeGo、S40和塞班之間的跨平台移植更簡單。
針對應用和生態系統的問題,塞班基金會也做出了努力。 Nokia 當時發佈了自主品牌應用商店,而非塞班應用商店,這引發了激烈的討論和衝突。隨後,塞班基金會開始開發塞班應用商店,並提供了API,供第三方在此基礎上進行訂製。例如,一個只開發了5款應用的小開發者可以利用這一API創建只包含這幾款應用的迷你應用商店。一個更優厚的條款是,應用開發商可以利用塞班基金會的渠道去銷售,而不必與該基金會進行收入分成。
威廉姆斯表示:“事後來看,我並不認為我們有能力直接在生態系統層面上展開競爭。我們在應用、應用商店、開發者,以及基金會的其他目標等方面不是非常成功,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去取得成功。在設備廠商之間,仍有許多衝突和暗鬥存在,許多問題都需要解決。”這些問題包括誰來為必要的開發工作付費。
儘管早期出現了一些樂觀信號,但最初加入塞班基金會的人開始逐漸離開。
伍德和韋斯特表示:“開源的嘗試很快被證明是一場失敗。隨著Android的崛起,其他潛在的讚助商逐漸停止資助塞班基金會,而 Nokia 及其內部研發團隊幾乎為塞班平台提供了全部資源。儘管MOAP手機仍在日本出貨,但2010年10月, Samsung 和 Sony Ericsson 均宣佈,將停止開發塞班手機。”
回顧過去,伍德和韋斯特認為,導致塞班走向衰落的問題從一開始就存在。
他們表示,塞班獨立發展的能力“受到了其最大股東和客戶雙重角色的限制”。而塞班最終的失敗也表明,分散的領導無法帶來平台的成功。從一開始,這樣的分散領導就帶來了有關平台領導者定義和實施的問題。例如,微軟和英特爾被定義為PC平台領導者。如果塞班平台也存在類似的定義,那麼其領導者將是塞班和ARM,但很明顯的是,獲得塞班系統授權的手機廠商在系統發展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當 Nokia 在2011年宣佈逐步放棄塞班,轉而投向微軟Windows Phone平台時,塞班系統的結束之期也就不遠了。那時, Nokia 表示會逐步減少發佈基於塞班系統的手機;一年後,該公司進一步宣佈將塞班業務轉移給埃森哲,讓後者來負責這一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操作系統最後的開發和支援工作。
Nokia 與埃森哲的外包合約將於2016年到期,屆時雙方不太可能會續約。由始至終, Nokia 都是塞班系統最大的擁護者。 Nokia 去年宣佈,PureView 808將是該公司推出的最後一款搭載塞班系統的手機。純景攝像(PureView)這一新技術本是 Nokia 近年來的重大創新之一,到頭來卻成為了塞班消亡的“見證人”。當 Nokia 與埃森哲的塞班代運營合約結束後,這款擁有10多年輝煌歲月的手機操作系統也將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在塞班各版本中, Nokia 專有的廉價S40系列與塞班系統的歷史一樣悠久,兩者幾乎是同時誕生的。不太年輕的用戶可能都還記得,自己使用的第一部手機多半就是 Nokia S40系列。時至今日,在很多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人們還使用著搭載S40系統的手機。
在iPhone和Android手機雙寡頭稱霸手機產業過程中, Nokia 遭遇的衝擊不言而喻。那時人們以為 Nokia 會砍掉S40系列產品,塞班也將成為 Nokia 針對中低端手機的操作系統,與iPhone和Android形成差異化競爭。但事實並非如此。
流動分析機構Disruptive Analysis創始人迪安·巴佈雷(Dean Bubley)在2008年這樣寫道:“有很多人猜測稱 Nokia 將把塞班和S60系統推向功能機市場,以取代更低端的S40 。但那明顯毫無意義,因為S40系列手機已經觸及GSM市場手機價格的底線,S60不可能降到那麼低的價格。”
去年又有傳言稱, Nokia 正在開發一款輕量級的Linux操作系統Meltemi,用以取代S40,服務中低端手機市場。
去年6月前後,有報導稱 Nokia 的Meltemi項目因成本削減計劃而被取消,該公司仍會使用S40來覆蓋低端功能機市場。 Nokia 官方從未承認進行過Meltemi操作系統項目,但其CEO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在一次接受採訪時曾經提及Meltemi,從側面印證了該項目的確存在。
路透社消息稱,“Meltemi是S40的替代品,用來裝備更高級的功能手機。Meltemi能賦予功能手機類似智能手機的體驗。”但最終結果表明, Nokia 既沒有繼續發展Meltemi,也沒有將S60 “下放”到低端手機,而是選擇了堅守S40,並推出了好幾款基於此系統的新手機。
目前, Nokia S40系列手機主要針對三大消費群體:第一次購機者,奉音樂或視頻等單一功能為先的用戶;不想過渡到智能手機的 Nokia 老用戶;以及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鄉村地區消費人群。
以S40平台最新的Asha系列手機為例,它瞄準的用戶群是那些想擁有一部價值600美元左右的智能手機的功能,但實際上只付得起100美元的用戶。在Meltemi被關停數月後, Nokia 即宣佈推出擁有觸摸屏功能的Asha系列功能手機,並稱之為“智能機”。但業界觀察者們都認為那不是智能手機,雖然它擁有觸摸屏。由於該系列手機只能運行Web服務和Java程式,而不支援原生態的應用程式,因此只能稱得上是類智能機。
直到2011年中段, Nokia 才將S40作為一個應用平台來打造,即便如此其中的大多數應用還是基於Web。2011年4月, Nokia 宣佈推出Web工具(Web Tools),這款基於Eclipse開發環境的軟件工具允許開發者為該公司旗下Ovi瀏覽器開發Web應用。2012年4月左右, Nokia Web工具第二版發佈,該版本增加了更多觸摸功能,包括更新的API和多點觸控仿真等。 Nokia 在開發者社區的一片博客文章中稱,希望藉此“為價格親民的Asha系列手機帶來類智能機的功能。”
眾所周知,智能手機時代的塞班系統輸就輸在未能建立起自己的應用生態系統,而這正是iPhone和Android手機致勝的關鍵。但作為塞班的一支,遲來的S40似乎並沒有受到多少影響。考慮到S40系列手機龐大的用戶群,該平台的應用下載量並不算大,但表現出來的上升勢頭卻非常強勁。
據 Nokia 官方消息,目前S40平台每天的應用下載量約為1500萬次;在 Nokia 應用商店(Nokia Store)上10億次下載中,大約有42%來自於S40系統。考慮到塞班系統不斷下滑的現狀,S40的數據反而呈現出上升趨勢。
或許由此可以看出,埃洛普已經意識到打造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哪怕是在低端手機領域。
埃洛普最近告訴投資者:“S40平台和Asha系列手機擁有健康的應用生態系統,該平台為我們的總體應用下載量貢獻頗多,並且其下載量呈上升趨勢。S40平台及其生態系統的優勢在於,我們能為開發者提供觸及更廣泛用戶群的機會,這是其它任何流動生態系統都望塵莫及的。”
你或許也希望如此,S40仍然是一款十分流行的流動操作系統。去年早些時候, Nokia S40平台手機的總銷量突破15億部。雖然 Nokia 花了10餘年才達到這一里程碑,但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今天,S40仍被 Nokia 當做是拓展市場的關鍵利器。當時還是 Nokia 流動設備高級副總裁的安蒂·瓦薩拉(Antti Vasara)曾說:“有些時候我們忘了,這個世界還有一半的人沒有手機。所以,15億值得慶祝,但我們要向前看,我們離目標還有一半的路程。”
畢竟,與智能手機不同,在中低端手機市場, Nokia 還有仗可打。 Nokia 的Windows Phone和塞班平台每部手機的平均售價約為186英鎊,每年能為 Nokia 貢獻12億英鎊的收入。但與S40以及更低端的S30平台比起來,還是差得太遠。上一季度, Nokia 共售出8000萬部S40和S30系統的手機,平均每部售價約為31英鎊,算下來總銷售額高達25億英鎊。
Nokia 手機部門傳播總監索羅·帕索斯(Saulo Passos)告訴ZDNet:“我知道現在業界有一大部分人認為用戶向智能手機的過渡的趨勢還將繼續,並且認為我們S40系統覆蓋的中低端市場將很快消失。我們的看法正好相反,功能機在未來數年內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場機遇。而且,我們對S40平台不只是守成,我們還要繼續加大投資。”
但即便如他所說,S40這列列車還能前行多久呢?它真能為 Nokia 再次吸引10億用戶嗎?事實上,考慮到塞班其它分支和Meltemi等內部對手的競爭,以及來自廉價Android手機的外部衝擊,S40仍能生存下來並保持增長,可以看出 Nokia 還是認為功能機市場還有機可挖。
但並非人人都讚同 Nokia 的觀點,市場研究機構Ovum分析師托尼·克里普斯(Tony Cripps)認為:“問題在於,對於S40這個平台,未來還能走多遠?最終該平台能夠提供什麼樣的功能?我覺得我們沒必要急著找出答案。現在我不能下結論,但S40版本間幾乎沒有兼容性可言,同一平台下兩個不同設備間的操作系統是分裂的。因此,S40仍然躲不過塞班系統面臨的通病。”
或者,換一個視角來看,S40面臨的關鍵問題與塞班無二:版本之間兼容性差。 Nokia 或許可以賣出更多的S40系列手機,但隨著更智能的Android設備變得越來越廉價,該系統在低端市場也將遭遇嚴峻的挑戰。
對於那些想要擁有智能手機功能卻只能支付100美元的用戶,現在不只是 Nokia Asha系列類智能機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了,如今大量生產100美元左右Android智能手機的廠商已經興起。特別是在利潤豐厚的中國市場,這類廠商尤其活躍。
Nokia 聲稱Android系統存在碎片化問題,那些定價在100美元左右的Android手機為了節約成本,實際上在硬件方面做了“妥協”,而且採取了預裝軟件等措施來降低總體擁有成本。總之它們並非真正的便宜。 但是,即便用戶不選擇那些過於廉價的Android手機, Nokia 能為他們提供什麼呢?在 Nokia 最昂貴的S40低端
手機和最便宜的Windows Phone高端手機之間,仍然給廉價Android手機留了一片空白地。一款像樣的Android低端手機可以賣到150美元左右,高於 Nokia 大多數Asha手機的價格。而隨著Android設備價格不斷下跌,在不遠的將來,100美元絕對可以購得一部全功能的Android手機。屆時, Nokia Asha系列手機將面臨殘酷競爭。而在生態系統方面,Android坐擁70萬個應用,遠遠超出S40的6萬應用數量。
在大部分S40系列手機熱銷的地區,同等價位的Android手機大量湧現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在數據網絡發達的地區,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最常用的設備,這一趨勢不可避免。 Nokia S40系列手機所瞄準的,正是部分數據網絡發展較慢或根本沒有數據網絡的地區。 Nokia 抓住這個間隙,正採取措施積極拓展業務,包括推出可以節省90%流量的Xpress流動瀏覽器。然而,這段過渡期以後,當數據網絡在全球蔓延開來之時, Nokia 的S40系列手機將進一步面臨重壓。
Nokia 對S40的長遠發展是怎麼看的呢?帕索斯稱:“我們預見S40還有很長的生命期,因為市場就在那兒。有時候我們忘記了大多數人還沒有手機,以及他們的手機還沒有數據服務、或者只有有限流量的數據服務。如何滿足這部分人的需求,讓他們購買一部可承擔、體驗好的手機?這是我們S40正在做的事,我們將持續增加在S40上的投資。”
對於S40, Nokia 還面臨與塞班系統同樣的問題,即如何改進當前擁有龐大用戶群卻近乎單機版的操作系統,如何讓該系統變得對開發者有吸引力,以及如何在內容和流動應用方面向競爭對手看齊?
或許,當 Nokia 在向下一個10億出貨量前進中,發現戰火燒至S40平台陣前時,才會有一個強有力的回應。(維金朱飛)
.塞班沒落史:對 Nokia 未來仍意義重大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4/nokia_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