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微軟CEO鮑爾默三大失誤:未能預見開源系統威脅






  導語:美國網站TheMotleyFool發表投資專家裡奧‧孫(Leo Sun)的文章稱,對於微軟的“現金牛”──Windows和Office,公司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只知道搾取,而非像前任比爾‧蓋茨(Bill Gates)那樣,開闢新的生財之道,結果讓微軟在流動時代處於不利地位。

  以下為文章全文:

  我最近曾說過,全球PC市場可能會因Windows 8的慘淡表現而走向崩潰。今天,我再次將時鐘倒撥,看一看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究竟在哪些方面鑄成大錯。這個人的成就恐怕永遠也達不到他的前任、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的高度。我個人認為,如果鮑爾默能以蓋茨為榜樣,吸取三個重要教訓,這可能會改變微軟的發展進程,但遺憾的是,他沒有意識到。

  以下即是鮑爾默本應吸取的三大教訓:
  教訓一:今天的 Google Android就是明天的微軟Windows

  時光回到20世紀80年代。得益於Macintosh電腦的熱銷, Apple 一躍成為個人電腦領域的主導力量。 Apple 將其操作系統與電腦產品深度整合,也就是說, Apple 的操作系統不能以合法身份安裝到非Macintosh電腦上。

  對於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他的繼任者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ey)來說, Apple 一切工作的核心都是,將一種具有凝聚力、對用戶友好的體驗融入到旗下高端電腦產品中,這在很大程度上類似於 Apple 今天的商業模式,即 Apple 當時是在推銷一種優於Commodore、Atari等競爭對手的“體驗”。

  20世紀80年代初期,IBM開始生產價格低廉的個人電腦,與 Apple 展開激烈競爭,試圖蠶食其快速增長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其他公司也開始紛紛生產兼容IBM架構的電腦產品。然而,這些電腦需要一個統一的操作系統,以共同應對 Apple 的威脅。微軟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涉足個人電腦市場的。

  最終,微軟為IBM開發出了PC DOS──一種基於文本的經典命令行操作系統。PC DOS發佈後不久,微軟即與IBM簽署了一項重要協議,允許其向採用IBM構架的PC廠商銷售PC DOS的變種──MS-DOS。

  後來,微軟又開發出了Windows GUI(圖形用戶界面)。從DOS到Windows,微軟的操作系統始終以一種固有戰略挑戰 Apple 的地位,那就是讓自家操作系統覆蓋儘量多的硬件廠商。再加上IBM兼容機的價格更低,等到Windows 95發佈之時,微軟在個人電腦市場的統治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

  這種戰略是不是聽上去似曾相似?確實是,因為這正是 Google 在2007年發佈Android以後,挑戰 Apple 和微軟的策略,堪稱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經典案例。 Google 將自家操作系統授權給 Samsung 、 Sony 等各類硬件廠商使用,在流動市場高歌猛進,而這一策略恰恰借鑒自蓋茨在80年代書寫的“教科書”。

  因此,從1980年至今一直供職微軟的元老級人物鮑爾默,為何就沒有預見到這種趨勢呢?鮑爾默為何將 Google 稱為是“爛攤子”,但卻沒有意識到,對手其實是有意讓微軟品嚐自己釀下的苦果?

  教訓二:蓋茨早已預見到雲計算潛力

  1997年,微軟面向Windows 95 IE 4.0發佈了Active Desktop,那時蓋茨就是公司CEO。這一更新不僅對IE瀏覽器進行了升級,還對整個Windows系統進行了升級,使得所有的桌面快捷方式都變成了可點擊打開的網頁鏈接。因此,有書籤標誌的快捷方式可以被放置在桌面,網頁內容和本地應用亦可放在一起。

  用Active Desktop瀏覽本地內容,感覺就像是瀏覽網頁,而不是使用傳統文件管理器。它還給Windows Explorer添加了一個地址欄,允許用戶無縫瀏覽本地或網頁地址。Active Desktop標誌著蓋茨的戰略發生了重大轉變──他試圖將瀏覽器變成Windows操作系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換言之,微軟的網絡瀏覽器不再是獨立的應用,而是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

  蓋茨很清楚,1997年,大多數互聯網用戶都是通過撥號上網,但終有一天,當用戶可以長久與互聯網連接時,他們將會從操作系統獲取本地和網頁內容,屆時,瀏覽器和操作系統將同等重要。也就是說,蓋茨當時就意識到,將來用戶在一地將信息保存在互聯網上以後,可以從另一地讀取。

  不幸的是,Active Desktop是一款超前產品,它過於耗費資源,降低了系統的穩定性。許多用戶最終選擇使用Windows經典用戶界面,而非Active Desktop,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前者更快。在美國,Active Desktop還被當作一起針對微軟的反壟斷訴訟的主要依據,原告方認為微軟有意將IE當作Windows的一項功能,而非一款獨立產品。

  鮑爾默沒從Active Desktop吸取到什麼教訓嗎?是的,他沒意識到基於雲計算的操作系統的潛力。 Google 再度偷學了蓋茨的創意,在2011年推出了Google Chrome OS,一種完全運行於 Google 生態系統的雲端應用的輕量級操作系統。與此同時,鮑爾默卻將Windows 8和各個版本的Microsoft Office 2013拼湊在一起。Windows 8和Microsoft Office 2013都存在同一個弊病──它們希望成為既能在本地安裝又基於雲端的產品。

  教訓三:未能預見開源操作系統的重大威脅

  鮑爾默另一個致命失誤是,未能預見到Linux會對Windows構成巨大的威脅。鮑爾默也曾談到過Linux和其他開源操作系統,他當時說:“Linux就是瘤細胞,會給其觸摸過的一切東西附著上知識產權的意味。”

  鮑爾默始終認為,由於其在PC市場的統治地位,Windows就像是一個堅不可摧的堡壘。正是抱著這樣的幻想,他將其他操作系統看作是小眾、極客產品,僅僅適用於業餘愛好者。鮑爾默堅信,電腦用戶會不斷購買微軟最新操作系統的許可。

  他並未意識到微軟的商業模式是不可持久的,等到2007年發佈Windows Vista時,“Windows 堡壘”已開始出現裂縫。由於Vista存在大量問題,許多Windows用戶並未升級,而是仍然使用XP。他們稱,雖然XP是在六年前發佈的,但“仍然足夠好”。

  與此同時,基於Linux開發的Ubuntu操作系統正受到越來越多電腦用戶的青睞,因為他們發現Linux的確是一個可行和免費的選擇,能夠用於日常任務。而另一款基於Linux開發的操作系統Android,也作為一個免費發佈和定製的操作系統,成為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首選平台。

  Vista的失敗導致微軟迅速在2009年推出了後續產品Windows 7,相比前一代產品,Windows 7受到了更多的讚譽。但是,微軟並未像對待XP一樣,在六年時間內沒有發佈新版Windows,相反,它在2012年匆匆推出了Windows 8,距Windows 7的上市僅三年時間。不過,等到Windows 8問世之時,PC市場已經陷入崩潰,平板電腦銷量不斷飆升,微軟事實上已經在流動時代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結論

  實際上,每一位微軟股東都很清楚,鮑爾默不是蓋茨:後者是一位夢想家,而前者只是一個商人,只知不斷搾取微軟“現金牛”(即Windows和Office)的能量。正是抱著“Windows堡壘”堅不可摧的幻想,鮑爾默才未能吸取上面提到的三大教訓,反而給了主要競爭對手 Google 以可乘之機,令其發現了蓋茨頗具遠見的戰略,並從中受益。(清辰)



.微軟CEO鮑爾默三大失誤:未能預見開源系統威脅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4/ceo_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