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電腦]IT巨頭挺進非洲:IBM領軍






  導語: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撰文稱,雖然非洲在很多方面都落後於其他地區,但IBM、 Google 和微軟等科技巨頭卻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這片大陸,希望在成熟市場增長放緩的當下,在這裏謀求新的發展機遇。

  以下為文章全文:
  挺進非洲

  馬馬多‧尼代耶(Mamadou Ndiaye)在塞內加爾長大,他的父母“不窮也不富”。他癡迷於數學,考入了達喀爾Cheikh Anta Diop大學的數學系,然後在Cote d’Ivoire教了幾年書,攢夠錢後便來到美國留學。

  他的第一站是紐約,一邊在哥倫比亞大學統計系讀研,一邊到辦公用品連鎖零售商Staples勤工儉學。有一天,尼代耶的銷售建議打動了一位客戶,對方推薦這個塞俄內加爾人到他效力的公司工作,那家公司就是IBM。這已經是15年前的往事了,現在,尼代耶已經榮歸故里,在去年5月設立的IBM達喀爾辦事處擔任經理。

  塞內加爾的這個辦事處只是IBM整體計劃的一個縮影──“藍色巨人”相信,非洲可以為它帶來數十億美元的營收。IBM對非洲並不陌生:它早在1911年就向南非鐵路出售了首台設備,1964年還向加納中央統計局出售了一台大型機。最近,該公司一直在重點關注這片遙遠的大陸。

  2011年7月,IBM贏得了一份為期10年、總額15億美元的合同,在16個非洲國家為印度流動運營商巴蒂電信(Bharti Airtel)提供IT服務。自2011年中以來,它已經分別在安哥拉、毛里求斯、坦桑尼亞和塞內加爾建立了辦事處。非洲共有54個國家,而IBM號稱已經將觸角延伸到其中的20多個國家。去年8月,IBM在內羅畢設立了一個研究實驗室,而該公司在全球總共也只有12個這樣的實驗室。

  2月5日至7日,IBM CEO羅睿蘭(Ginni Rometty)與直接向她匯報工作的所有高管,在約翰內斯堡和內羅畢會見了數十名非洲客戶,其中既包括現有客戶,也包括潛在客戶。羅睿蘭表示,這是她出任CEO的一年多來,IBM核心管理團隊首次在美國紐約州之外的地方聚首。

  獨特優勢

  藍色巨人或許先人一步,但卻並非孤軍奮戰。 Google 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上月耗時一週時間造訪了撒哈拉以南地區的多個城市。他對內羅畢讚賞有加:“這裏已經成了一個真正的科技中心,有可能成為非洲的領導者。”法國流動運營商Orange和中國搜索引擎公司百度最近在非洲和中東合作推出了一款智能手機瀏覽器。Orange還贊助了今年的非洲國家杯足球賽。(在2月10日的決賽上,尼日利亞擊敗布基納法索奪得冠軍。)

  已經在14個非洲國家設立辦事處的微軟,本月也推出了一款即將在非洲多國上市的智能手機。這款手機由中國華為製造,搭載微軟最新的操作系統。

  微軟希望借助太陽能和“空白頻段”將寬帶引入肯尼亞部分尚未通電的地區。微軟非洲總經理費爾南多‧德索薩(Fernando de Sousa)表示,一年內,東非大裂穀地區的6000人將可以使用寬帶。其他地區也在規劃類似的項目。自去年10月以來,微軟一直在為埃及和南非的開發人員經營“應用工廠”。

  市場研究公司IDC分析師馬克‧沃爾克(Mark Walker)表示,過去三四年間,跨國公司採用了“全新的方式”:他們“在這裏有了更多的切身利益:投資於本地人,從而形成了恰當的知識轉移,而且還投資了辦事處。”現在,這些企業都做好了長遠打算,而不會在經歷了一兩個糟糕的季度後就匆忙撤出。

  非洲的主要吸引力在於,當發達市場紛紛陷入停滯的當下,這裏依舊保持增長。從人口統計學角度來看,這裏同樣很有前景。儘管美國、歐洲和中國都在邁向老齡化社會,但非洲卻有望供給大量的勞動力資源。雖然這裏的技巧相對不足,但情況正在改善。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數據,非洲2002年只有32%的人接受過中等或高等教育,但到2020年,這一比例將升至48%。很多功成名就但卻移民他國的非洲人也將回歸這片大陸,其中就包括尼代耶和IBM內羅畢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尤伊‧斯圖爾特(Uyi Stewart)。

  國情差異

  但各國的國情也有所不同,有的國家情況更好、更穩定,也更願意擁抱IT技術。肯尼亞的熱情尤其高。2006年,苦於非洲東海岸區域性光纖網絡計劃進展過慢,肯尼亞單獨與阿聯酋簽訂了聯網協議。海灣光纜2009年接通,而區域性光纜次年也正式建成,肯尼亞仍是後者的合作國。

  比特安格‧納德莫(Bitange Ndemo)是肯尼亞信息與通訊部的重要官員,負責海灣光纜項目。他希望在“很短的時間內”,將IT行業在肯尼亞GDP中的占比從現在的5%左右提升至35%。他還希望能夠大幅轉移該國的就業,逐步減少農業的占比。“但政治家必須下定決心。”納德莫說。

  如果想要創造新市場,並從中獲利,科技公司就必須親自在非洲開展業務。IBM研究主管約翰‧凱利(John Kelly)表示,1995年和1998年先後在中國和印度建立實驗室後,“我們發現,我們獲得了很多隻能在當地的實驗室才能實現的創新。”例如,印度實驗室生產了“語音網絡”,專供使用廉價手機的文盲使用。

  交通成為內羅畢實驗室最初的挑戰之一。這座城市的交通信號燈和監控鏡頭很少,因此道路顯得異常擁擠。駕駛員的手機信號有助於追蹤路況信息,但規劃人員卻沒有掌握多少數據。IBM實驗室不得不使用其他資源,包括沒有對準道路但仍然可以捕捉道路圖像的監控鏡頭。IBM隨後還將分析所有數據,幫助規劃者控制交通,並決定應該在哪裡建設更多道路。

  內羅畢實驗室有望很快自力更生。凱利表示,中國和印度實驗室用了10年時間才在技術和商業上實現了巨大貢獻。肯尼亞的目標則是5年。他說,該實驗室的開局良好,借鑒了東京實驗室之前的項目經驗來解決當地的交通問題。

  在醫療、教育、水資源和交通等諸多領域,政府肯定都將成為IT公司的重要客戶。但私有客戶同樣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電信和金融行業。對於很多非洲人而言,手機是使他們的第一台電腦,因此也將起到橋樑作用。

  在西方人眼中,手機銀行只能算是“新瓶裝舊酒”。但對很多非洲人來說,這卻是一種新生事物。在肯尼亞,用於通過手機匯款的M-PESA系統成了一種每天都要使用的可靠公用設施。作為一家增長迅猛的銀行,Equity Bank的多數用戶之前從來都沒有過銀行賬號,但該公司卻憑藉流動技術迎來了發展契機。Equity Bank CEO詹姆斯‧穆旺吉(James Mwangi)表示,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使用該公司的54款產品。對於科技公司而言,這意味著很多東西的需求都在增長:穩定的上網服務、軟件、數據分析以及數據中心。

  潛力巨大

  科技公司表示,他們也願意為小企業服務。微軟已經宣佈了一個名為SME4Afrika的項目,希望幫助100萬家中小企業進入網絡世界。德索薩也指出,科技還可以吸引非正規企業進入正規經濟框架中。能夠以服務的方式在線使用軟件、計算資源和存儲資源,並按照實際使用量付費,可以幫助很多非洲小企業將成本控制在預算範圍內。“雲計算就是為非洲發明的。”尼代耶說。

  凱利的想法更加大膽,他將非洲的崛起與“大數據”聯繫起來。IBM希望通過“感知計算”來分析不斷膨脹的海量數據。感知計算機無需獲取特定指令,即可對龐大的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回答複雜的問題。作為IBM的首次嘗試,沃森(Watson)超級計算機的智能度已經非常高,甚至在智力問答節目《危機邊緣》(Jeopardy)中勝過了人類選手。不過,沃森的真正目的並不是做電視節目,而是篩選射電望遠鏡的數據,或者提供醫療診斷。

  凱利認為,從這一點來看,非洲有機會先人一步發展這個全新的計算領域。非洲大陸可以直接跳入這個科技前沿領域,而不必擔心舊系統無法處理這裏的數據。在西非天主教大學,一位肯尼亞人問凱利:“你們會把沃森帶到非洲嗎?”他說,如果有什麼問題需要沃森來解決,他們就會。納德莫說:“讓我們花9個月把沃森帶到這裏吧。”非洲有很多問題,但計算能力可以幫助非洲人解決這些問題。(思遠)



.[電腦]IT巨頭挺進非洲:IBM領軍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2/itib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