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Apple iPad已經13歲了! 手機,iPad,熱門,手機平板,






從喬布斯自傳,到與 Samsung 的專利大戰,由於身處月球另一面的 Apple ,貌似在近年一點點改變。

不久之前,紐約時報網站花了8頁的篇幅介紹了初號iPhone的來龍去脈,另一邊, Apple 三大高管:Tim Cook、Craig Federighi、以及設計師Jony Ive一同接受了商業週刊的聯合採訪。或許我們不應單純將 Apple 的一切變化“歸功” 於Tim Cook的領導,但 Apple 在營銷的戰略上,背後的人已漸漸從產品後走出來。

無獨有偶,來自《Cult of Mac》作者Leander Kahney的新書日前正式面世。有如其名,《Jony Ive: The Genius Behind Apple's Greatest Products》,作者憑藉十多年對報導科技新聞的經驗,以及無數次與 Apple 高層訪談,讓這部作品焦點落在了這間公司的首席設計師,以及他身後一系列的成功產品上。

顯然目前已經有人先睹為快了。書中所披露iPad誕生的來龍去脈,讓我們能夠一窺繼iPhone後Jony Ive又一款足以改變世界的產品,其背後的故事。

從概唸到實行,用了8年

在很早之前,“iPad”已經是 Apple 內部一個極其重要的項目,而它的重要程度,後來證實足以改變 Apple 甚至流動互聯網產業的命運。從與 Samsung 的訴訟案中我們瞭解到,這是一個大約在2000年就開始基於多點觸摸研發的秘密項目,而且一直受喬布斯悉心保護。雖然喬布斯曾一直在外界強調“平板只不過是有錢人多出來的那部小玩意”,但高管Phil Schiller表示暗地裡,喬布斯從來沒有放棄推出平板的念頭。

在掌握了多點觸摸技術後,2002 年, Apple 硬件開發部有了第一台iPad原型,但是這部機器比較厚重,電池當然也是弱到不行。所以 Apple 繼續改進觸摸技術,而平板計劃則無限期推遲。

直到2008年初,貌似人們一夜之間都知道了一個新名詞:Netbook(上網本)。Netbook當時已經開始蠶食傳統手提電腦份額,所有公司都在製造Netbook,除了很頑固的兩間公司, Apple 和 Sony 。後來很頑固的 Sony 也在2009年推出了自家的Netbook:VAIO P,但明顯是一款雷聲大雨點小的產品。

這時所有人都將目光集中在 Apple 身上。“Netbook這東西什麼都不是”,喬布斯曾在公共場合斷言,“它只是一部很便宜的筆記本罷了,在它身上基本找不到一點點優秀。”後來我們都知道,喬布斯打的不是嘴炮,2008年的一次高層會議上決定,塵封在Jony Ive實驗室的iPad原型,正式成為 Apple 對Netbook的反擊。

2008年的世界和2000年已經有大不同。得益於iPhone帶起的智能手機風潮,流動芯片技術得到了業界空前重視,幾乎是每半年就更高性能、製造工藝更優秀的產品面世。而當初iPad未能成形最大的技術障礙:電池和螢幕, Apple 認為彼時已找到滿意的解決方案。

iPad 大小源於一張白紙

Ive 理想中的平板貌似並不複雜:那是一部足夠便宜,而且拋棄鍵盤的手提電腦。不過就如iPhone一樣,當時很多人認為將筆記本上的鍵盤拿走,與自尋死路無疑。(即使當時有種叫UMPC的玩意)就像很多產品初始設計階段一樣,Ive一開始定製了超過20個模板,涵蓋了各個尺寸、螢幕比例。喬布斯與Ive 對他們進行把玩,嘗試為這款產品找出最合適的尺寸。

書中引述了一名前 Apple 工程師的話:“喬布斯與Ive幾乎為所有 Apple 產品這麼做過”——即通過大量的模板,尋找出當中最優秀得方案。但一位匿名的 Apple 高管透露,最終決定iPad太小的,原來是辦公室中一張白紙。Ive團隊明白到,如果平板電腦的最終野心,是要取代辦公、教育、閱讀領域消費者手上紙張。為何不將iPad的大小定為一般雜誌、紙張的大小?

因此,最後團隊將iPad的尺寸定在9.7英吋,喬布斯稱之為不會太大也不會太小的“黃金尺寸”。

Plan A、Plan B

Ive對iPad最終的期望大概有幾點:提供讓人過目不忘的簡潔、漂亮的外形,以及足夠簡單的交互設計。Ive 要設計出一款明白用戶訴求的產品:只要用戶拿到手中,就能瞬間明白如何使用,整個過程無需解釋。

但為了這樣的“簡單”, Apple 為之付出了無數的資源和努力。書中透露,和iPhone一樣,iPad在設計之初奉行的也是雙保險路線,即同時開發兩款形態截然不同的產品,直到其中一款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優勢為止。

第一款iPad採用的是“加大版iPod mini” 的設計,採用的是一體成型的鋁合金設計。因為金屬切割技術的緣故,這款iPad 擁有更銳利的金屬邊框,螢幕旁擁有一排按鈕。而Ive帶領開發的另一款iPad則跳出了本來 Apple 產品的形態,採用的是類似電子相框的設計。它擁有比不少原型機更大的螢幕,而且背後還有一個獨立支架設計,讓這部平板能夠在桌面上站立(後來微軟的Surface 則採用了這種設計)。當然後來為了簡潔,支架的功能被轉移到配件Smart Cover上。

很明顯後者更能捉住Ive的心,因為他認為平板上的螢幕極其重要,以至於螢幕周圍不能出現任何拉攏注意力的元素。

差一點,iPad多了一個把手

產品形態決定之後,就輪到選擇合適的材質了。受當時塑製版MacBook影響(俗稱小白),iPad當初也曾打算使用MacBook上的塑料材質,而且經過不斷打磨,原本又大又重的iPad原型,逐漸變得更輕薄銳利。

但是Ive當時認為iPad有一個大問題:作為一款生活、娛樂電子產品,iPad的設計不夠平易近人。因此如當年的iBook一樣,Ive為這款從未面世的塑料板iPad 添加了一個把手,讓用戶能夠輕易地單手使用。

後來,可能為了更方便用戶雙手握持,Ive甚至在改良版本的兩側都加上一個方便雙手把持的外延,沒錯,就像快餐店中的托盤一樣。當然,很慶幸這個時機沒有用在最終的產品身上,Ive團隊意識到他們過火了。

iPad本來是一部放大版iPhone 3G

2008年,Ive團隊還在為另一款重量級產品忙得天昏地暗,那就是當年夏季準備發佈的iPhone 3G。和第一代iPhone 最大的不同是,iPhone 3G加入了3G網絡支援,同時為了修復上一代信號不好的問題,材質從鋁合金更換成對信號更加友善的塑料。

這為iPad的設計帶來了靈感,Ive看到了一款設計出色的平板:黑色或白色的亮面背蓋,不銹鋼金屬邊框保護著一整塊平整的玻璃螢幕。但現實也是殘酷的,在試作這款產品時 Apple 遇到了無數苦難,以至於Ive最後選擇放棄。

原來iPhone 3G上的背蓋看似簡單,但其實製造的難度並不小,在口袋大小的手機是如此,更遑論大得多的平板。因此,這為外殼的硬度、上色帶來了很高的難度。團隊意識到,鋁合金可能才是最佳選擇。

從零開始

到最後Ive的團隊沒有借鑒過去任何一件產品,而是回到繪圖板前,重新著手一款鋁合金平板的開發,而這也是後來我們所熟悉的第一代iPad。也許鋁合金才是 Apple 的最好朋友,這款不知道已經是第幾版的iPad 原型機,開發得出乎意料的順利。

幸運地,後來出來的產品讓人滿意。無論是機身上簡潔的線條,還是堅固耐看的鋁合金背蓋,雖然Jony Ive仍嫌棄它略為厚重讓, 但團隊堅信:這就 Apple 需要的產品。(當然,這也是第一代iPad的設計僅維持了短短一年的緣故)。

2010年3月,第一代iPad正式向全球發佈。從原型機到上市,iPad已經歷了十年的出道生涯。即使是最優秀的設計師,在產品開發的路上,從來不是一帆風順。



. Apple iPad已經13歲了! 手機,iPad,熱門,手機平板,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11/apple-ipad13-ip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