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香港時間6月25日消息,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大約40多億年前,火星大氣中的氧含量可能曾經相當豐富,這遠比地球上進化出富氧大氣的時間要早得多。
這正是最近一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這篇文章對比了火星隕石中保存的火星古代紀錄與今天自動探測器在火星上對岩石進行的分析之後得到了這一結論。英國牛津大學的巴納德‧伍德(Berna
rd Wood)博士認為這一結果與主流觀點認為火星曾經是一顆溫暖,濕潤,宜居的星球這一觀點非常吻合。但是這一看法也遭到了其它科學家的質疑。
地球大氣中高氧氣含量的出現可能與生命的作用有關,而火星大氣中的氧氣來源則更有可能通過水的裂解產生。伍德教授和他在牛津大學的同事們檢驗了在地球上發現的火星隕石的化學成分,並將這一結果與美國宇航局勇氣號火星車蒐集的數據進行了對比。這兩份樣品都是火成岩(火山岩),但是兩者之間卻存在著地球化學方面的顯著差異。舉例而言,在火星古塞夫隕石坑內的岩石,其鎳含量要比火星隕石中的含量高出大約5倍。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火星隕石是否的確是這顆紅色星球上火山運動的典型產物?
伍德教授表示:“我們所要証明的是,火星隕石和火星地表的火山岩都同樣來自火星內部深處,但是兩者之間有所差異的地方是,火星地表的岩石來自一個更加富氧的環境,這可能是由富氧物質被再循環進入內部導致的。”他說:“這項發現是一個意外,因為從地質歷史的角度上來說隕石是相對年輕的,其年齡一般是在1.8億至14億年之間。而勇氣號在火星上檢測的則是一些非常古老的岩體,其年齡超過37億年。”
儘管研究者自己也承認,火星不同區域之間的宏觀地質成分差異並無法完全予以排除,但研究組同時也在論文中指出,這種差異是由於俯衝作用導致的──也就是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向深處循環俯衝的機制。
牛津大學的伍德教授,詹姆斯‧塔夫(James Tuff)以及喬恩‧韋德(Jon Wade)共同指出在火星地質歷史早期曾經存在一個富氧的時期,當時這些地表岩石被捲入了淺地表下部並在大約40億年前經由火山噴發作用重新被帶到地面。相比之下,火星隕石便可以被作為一種年輕得多的火山岩樣品,來自更深的火星內部深處,因此受到這一過程的影響深度就相對較小。儘管物質在富氧環境下很容易被氧化,但這種反應也並非一定會發生。
然而,在接受BBC記者採訪時,美國新墨西哥大學弗朗西斯‧麥克庫賓(Francis McCubbin)教授卻對此表達了自己的不同看法,他說:“我不同意這項研究的結論,即認為火星地質歷史早期曾經存在過富氧的大氣成分。我認為它最多隻能說明當時火星的上地幔部分較之其內部深處更具有富氧環境,但這實際上並不需要更多的氧氣成分來參與其中。”他說:“我同意這項工作的一個主要觀點,那就是在火星內部深處存在著大量的氧化還原反應過程,並且這種機制可能對火星環境的宜居性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氧化還原反應在很多情況下可以被生命體用於獲得能量或作為食物來源。”
最後他還補充道:“另外,儘管在文章中沒有詳細論及,但實際上早期的氧化環境下岩漿作用也將更容易產生水,這是另一種對於宜居性至關重要的物質。”
關於火星早期大氣富氧可能性的其它解釋,在接受BBC採訪時伍德教授表示:“一種可能性是,火星本身一開始便是一顆具有氧化環境的行星,但這是非常不現實的。在我們的太陽系中的任何天體上或是任何一塊隕石中都找不到氧化程度如此高的情況。”他說:“你並不需要很多氧氣來實現這種狀況,我是說你並不需要20%的大氣氧含量。這需要取決於周圍環境中的溫度與水分含量。但是你的確需要一定程度的氧氣來達成這種情況。而這種情況在當時的地球上的任何地區都沒有成規模的出現,這一點非常有趣。”
伍德教授解釋稱,火星的紅色調正是源自其地表強烈的氧化環境。而在數十億年前,火星可能曾經是一顆溫暖,濕潤,並且同樣有著鐵鏽般地面的星球,那時的地球則還遠遠沒有達到大氣中富含氧氣的地步。他說:“一種我們能想像得到的得到氧氣的方式是水的裂解──火星大氣中的水汽分子會與太陽輻射發生反應,分子連接斷開,並分別產生氫氣和氧氣。這樣產生的這些產物中,大部分重新結合成為水。但是其中也會有一小部分的氫氣會非常活躍,它們最終逃離了火星。這樣便導致了火星大氣中氫的缺失,氧便出現了相對富餘。由於火星的引力僅相當於地球的1/3左右,因此氫可以相當容易的逃脫。所以,相比地球,在火星地質歷史早期更加容易出現氧的富集。”(晨風)
.隕石顯示40億年前火星或擁有富氧大氣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