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理所當然認為香港科技公司應當運用“背靠大陸”的生存法則,但香港眾多的科技公司卻持相反看法。
一個月前剛剛發佈的的香港政府施政報告中,梁振英強調創意科技產業要“加大與內地合作”和“建立更多推動兩地科研合作的平台”。作為一個讓國際企業進入中國,和為內地企業國際化搭建橋樑的門戶,香港扮演的的地位和產生的作用都非同小可。然而,在很多人理所當然認為香港科技公司應當運用“背靠大陸”的生存法則,但香港眾多的科技公司卻持相反看法。
當前中港科技行業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人才、業務、資本和政府層面。單從這幾方面看,香港跟大陸的科技人卻好像越拉越遠,那合作的道路又應該如何走下去?
包括香港和內地相互引進科技及管理專才,如香港的優才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計劃等,表面上都吸引了不少內地科技專才對來港發展的興趣。與此同時,國內傳統跨國科技公司的高管也經常見到香港人的身影。但談到成立科技創業公司,當前香港入境條件並不適合內地創業者來港創業,相反已有不少香港科技創業者北上內地開展科技業務,如香港人李英豪在北京創立錢方,林承仁在深圳創辦無覓網,原Rotten Tomatoes創始人Patrick Lee和Stephen Wang也曾在廈門建立下班網等。
然而,隨著近年內地互聯網行業的爆發性增長,加上良好的融資環境,內地科技公司均能開出高薪來吸引人才,對於高管職務,百萬級別年薪加期權更是互聯網巨頭的留人籌碼。反觀香港的科技發展環境非常局限,薪酬也沒有明顯的優勢,香港對內地科技專才來說,吸引力已早不如從前。港人亦已失去了早年在內地發展的那種特權地位,即使在內地創業的香港科技人,大多是海歸背景,在內地組建團隊並將紮根內地作為目標市場,這些都淡化了其港人身份標籤。
單看兩地業務的交流其實數目不少,內地互聯網巨頭如騰訊、阿里巴巴、新浪網等,都在香港設立分公司,拓展本地或海外業務;而香港的部分科技企業如Openrice、JobsDB、Baby Kingdom等,也在國內設立分站或與內地公司合作,早前的 TOM.COM,更是全面遷移,將內地市場作為其主要業務拓展;在科技外包領域的合作更是數不勝數,曾有不少外包公司將開發團隊搬至內地以降低成本。
香港科企北上希望在其巨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羹,而內地的互聯網公司進入香港開展業務,大多帶有一定特殊目的,拓展香港市場卻是其次。比如內地門戶網站的財經頻道在港聘請記者和分析師獲取第一手信息,還有過去1-2年在港推廣較多的新浪和騰訊微博服務,更多是為了爭奪香港具備優勢的明星資源。本屬各取所求,但在香港廣受歡迎的Openrice、JobsDB等科技企業,在內地發展的業務卻似乎不入主流,很多情況下只是港人北上時做參考的信息渠道。錢方李英豪也在回應我的文章中提到,“香港人太特別了,花幾年好不容易做到香港第一了,發現同樣模式根本不能複製到其它地區,就只能在香港自己玩。”加上隨著近年內地科技職位薪酬晉陞條件大幅上漲,對於外包服務公司來說,將開發團隊移至內地也達不到“降低成本”的效益,兩地的交流漸趨失衡。
殘酷的現實就是香港科技產品已經很難在內地立足,而當香港漸漸失去作為踏腳石的利用價值時,香港科企又怎能天真地相信兩地能平等地繼續合作?MotherApp的創始人Ken Law認為,“eBay、Google等國際互聯網巨頭的中國戰役大多失敗告終,香港創業公司更不可能成功。香港亦不能作為外國科技公司進入內地的窗口,頂多是內地企業國際化的跳板。”Ken的觀點相信也是很多香港科技公司對進入內地的顧忌所在。對這個“水太深”,充滿山寨、不公平競爭的內地市場,香港科企更願意潛意願地繞開迴避。
資本合作方面,大家熟知的有騰訊、阿里巴巴、金山、91網龍等在都香港上市;有不少內地科技概念公司經過香港投行承銷在美國交易市場掛牌;最近,國內的資本也開始關注及注資香港科技公司;香港也是很多內地科技企業融資時解構重組的離岸財務顧問基地。
請不要混淆,在香港上市企業與在香港開展業務並沒有直接關係,而通過香港作為跳板在美國上市,香港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個財務顧問。在這個層面上,其中涉及的中港合作也不是科技領域上的接觸。從10年前的互聯網泡沫危機,已讓香港本土的資本財團不再關注科技領域。香港的科技創業公司通常前往海外尋求融資機會,即使近年也有內地或者海外風險投資設於內地的基金關注香港的科技領域,但香港創業者往往對來自內地的資金或合作機會充滿各種疑問和不信任,面對內地互聯網巨頭投資部門的戰略投資邀約更是不知如何應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香港創業者對內地市場和投資環境的不瞭解,也缺乏相關融資經驗。無奈的是資本活躍的香港,並沒有讓香港創業者負有先天優勢。
在人才、業務和資本層面,香港與內地在科技領域展開的合作成效並不理想,尤其近兩年,內地頻發公眾事故,又在香港右派媒體輿論影響下,香港社會普遍對中港合作有所保留,甚至感到恐懼和排斥。即使眼見內地市場潛力巨大,也只能想想,最終亦只得卻步。
現時看來,香港政府或許能加強科技領域中港合作的重要橋樑角色,新一屆政府的施政報告中也提及到政府將會付出的努力,讓不少科技從業者看到了希望。但過往的施政報告中,港府也曾多次強調振興香港科網行業的決心,而事實上除了建成了個被調侃為“地產項目”的數碼港外,我們並沒有看到多少成果,多少讓大家對港府的執行能力失去信心。
要化解香港科技公司的內地恐懼症,從業者不能指望香港政府在近期內拿出解決方案。但無論如何,這是一道香港政府不得不解難題,港府是否能應驗自己支援科技的承諾,我們拭目以待。最後,好奇一問,香港政府要幫忙創意產業,又是否只能無創意地一味重複“內地合作”,“建立兩地互通平台”,“推廣知識產權”呢?從基本的科□人才培養,協助科□產品商業化,國際化等著手,會不會來得更踏實點?
.[數碼新聞]香港科技公司的內地恐懼症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2/blog-post_2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