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側的圖像是由好奇號桅杆相機(Mastcam)拍攝的,顯示蓋爾隕石坑內部黃刀灣區域的層狀沉積岩;而右側的圖像是對左側圖像中方框部分的放大,在右側的放大圖中可以看到,白色箭頭指示的是出露的脈體,而黑色箭頭所指示的則是結核體,即小型的圓形礦物結核體,這些都是水體沉積的強烈証據
新浪科技訊 香港時間1月21日消息,據美國宇航局網站報導,該局所屬好奇號火星車目前正朝著一塊表面平坦且多有淺色脈體出露的岩石行進,這塊岩石的內部或許紀錄著這顆紅色星球過去潮濕歷史的線索。如果好奇號項目的工程師們對這塊岩石的評估通過,那麼其將有可能在未來數天內成為好奇號在火星進行鑽探取樣操作的第一塊岩石。
好奇號的大小和一輛小汽車相當,目前它正在火星蓋爾隕石坑內部開展針對火星地質歷史時期是否存在足以支援微生物生存的潮濕氣候的調查。5個多月前,好奇號降落在這個隕石坑內部,按照計劃,它將在火星上開展為期兩年的考察。
美國宇航局加州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理查德‧庫克(Richard Cook)是好奇號項目經理,他說:“鑽入一塊岩石並進行採樣是整個項目自著陸以來最具挑戰性的部分,這是我們從未在火星上開展過的行動。鑽探工具將和火星岩石發生激烈作用,由於是第一次這樣做,我們也不能排除在實際操作中會出現一些與原計劃不符的新情況。”
好奇號將首先從鑽進的空洞里收集一些粉末狀樣品並用這些細碎的樣品來打磨鑽頭。隨後好奇號就將開展進一步的鑽進並收集更多樣品,這些樣品將被用於進行礦物學和化學方面的分析。
之所以選擇這塊岩石,是因為好奇號的桅杆相機(Mastcam)和其它相機設備都在其身上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特點,比如其上遍佈很多脈體,小型瘤體,交錯層理,鑲嵌在砂岩中的淺色發亮的礫石,以及一些看上去可能是地面上一些孔洞的跡象。
被選中進行鑽進的那塊岩石被命名為“約翰‧克萊恩”(John Klein),這樣命名是為了紀唸好奇號項目前項目副主管約翰‧W‧克萊恩,他已經於2011年去世。庫克表示:“約翰的領導在好奇號項目的成功實施過程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這個岩石目標位於一個名為“黃刀灣”的淺凹陷之內。這一區域的地形和好奇號當初的著陸點不同,後者是一條幹涸河床,位於好奇號目前位置以西大約500米處。好奇號項目組的科學家們決定在這一區域挑選開展首次鑽進研究的目標,原因是軌道觀測顯示這一區域在夜間的冷卻降溫速度要比其它區域更慢一些,這暗示不同的熱慣量,進一步說,暗示不同的物質組成。
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好奇號項目科學家約翰‧格洛岑科(John Grotzinger)表示:“是軌道觀測的數據將我們帶到了這裏,但是當我們真正抵達這裏時所看到的東西仍然讓我們驚奇不已。好奇號的著陸點位於一個幹涸的河床內部,而這一區域擁有與好奇號著陸點不同的潮濕地質歷史,甚至或許這裏曾經存在多種類型的潮濕環境。”
與此相關的第一條証據來自好奇號搭載的可以發射激光開展研究工作的化學相機設備(ChemCam),其探測結果顯示這塊岩石中的淺色脈體成分中含有較高含量的鈣,硫和氫。
化學相機科學組成員,法國南特行星與地球動力學實驗室的尼古拉‧曼戈德(Nicolas Mangold)表示:“這些脈體可能是由硫酸鈣礦物組成的,如石膏。”他說:“在地球上,形成這種脈體需要存在在裂隙中循環流動的水體的參與。”
研究人員使用好奇號攜帶的“火星手持式成像儀”設備(MAHLI)對這一區域的沉積岩進行了考察。這些岩石中有部分是砂岩,其粒徑和花椒接近。其中一顆這樣的顆粒擁有一種有趣的亮色光澤以及奇特外形,從而使其在此前的互聯網上掀起一陣騷動,很多人將其稱作是火星上的花朵。在其周圍其它的很多岩石是粉砂岩,其顆粒的粒徑比白砂糖顆粒還要小。所有這些都和在好奇號著陸地附近發現的大粒徑的鵝卵石大相逕庭。
“火星手持式成像儀”設備首席科學家,亞利桑那圖森行星科學研究所的艾林‧應斯特(Aileen Yingst)表示:“這些都是沉積岩,告訴我們火星上這一地區曾經存在過活躍的沉積作用。而不同的岩石粒徑則說明了不同的水體運輸環境。”(晨風)
.[數碼新聞]好奇號將首次鑽探取樣火星岩石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1/blog-post_8790.html.[數碼新聞]好奇號將首次鑽探取樣火星岩石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1/blog-post_8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