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們都在猜想月球或許起源於一場天體碰撞災難,是從地球分離出去的。當地球還很原始的時候,一個被稱為忒伊亞(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塞勒涅之母的名字)的星體與它相撞,釋放的巨大能量將二者的大部分地幔都汽化了,而這些被汽化的物質飛離地球後慢慢結合起來,就形成月球這個美麗而貧瘠的星體。
查爾斯·達爾文之子喬治·達爾文(George Darwin)於1898年第一個提出了這種大碰撞理論。1974年,人們又重新重視起該理論,因為計算機模擬表明,這種巨大的碰撞確實可以產生軌道動力學特徵與今天的地月系統相符的體系。
但是,這個理論一直以來只是一種可能的解釋,並沒有物理證據的支持,直到現在,對月岩同位素的分析終於為這一“大碰撞假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據果殼網報導,華盛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新的證據:我們的月亮確實是很久以前在太陽系的一場災難中形成的。困擾科學家們30多年的謎題終於有望解決了。
這些調查結果的關鍵是鋅,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在月球岩石中發現的一種較重的鋅的同位素。
地質化學家分析了阿波羅登月任務期間收集的玄武岩以及月球隕石樣本,並將月岩與地球上的同類岩石做比較。為了保證樣本的多樣性,研究小組分析了20個不同的月球岩石樣本,這些岩石分別是阿波羅11、12、15、17號任務時在月球上的不同位置採集的。
總的來說,月球岩石與地球岩石在化學成分上相似,不過研究人員發現,月岩相對缺乏容易蒸發的元素。大碰撞理論認為,忒伊亞與地球發生災難性的碰撞時產生了劇大的熱量,月球上的水沸騰汽化,而 月球表面的鋅可能也同樣汽化了。隨著冷凝的發生,較重的鋅原子從汽化的岩石雲中凝結下來,而較輕的鋅原子以蒸氣形式從體系中逸出。
研究人員在月岩中發現了同位素分餾的現象,這是一種大量元素分離的情況。儘管月球的玄武岩和地球的岩石成分相似,卻缺少 容易蒸發的“揮發性物質”。研究人員發現,月岩極度缺乏鈉、鉀、鋅和鉛——所有這些元素都是適度揮發的元素,這些元素在大碰撞理論描述的那場災難中可能被汽化了。其他關於月球起源的理論都沒有解釋分餾的問題。
合作研究人員弗雷德里克·莫瓦尼埃(Frédéric Moynier)表示,同位素的組成數據“是自發現月球岩石中揮發性物質有損耗以來,為整個汽化現象提供的第一物證”。
通過交叉偏振片的透射光觀測到的月球岩石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