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pple 發佈iPhone 5s之後, Samsung 很快推出了金色版的Galaxy S4,它遭到了許多人的嘲笑 ——蹩腳的模仿。在這之前, Samsung 發佈的Galaxy Gear智能手錶也因為並不突出的工業設計、搖擺的定位和對Android應用兼容性的問題,迎接過一場鋪天蓋地的質疑和批評。
Samsung 已經是全球市場佔有率最高的智能手機製造商,但人們對它總是缺乏寬容。哪怕它在一些領域也在進行創新探索:比如剛發佈的Galaxy Round採用的柔性螢幕技術,以及Galaxy 4的眼球識別的前沿技術,但人們對它的評價通常是“這玩藝兒有什麼用? ”——換作是iPhone 5s的指紋識別技術,人們的嘴臉就不同了。不過這也反映了市場普遍對 Samsung 的觀感: Samsung 的產品似乎永遠都缺乏足夠的說服力,每一代Galaxy手機都像俄羅斯套娃一樣——越做越大的螢幕、不斷提升的參數、一成不變的塑料外殼和無法根本改善的體驗。
這一點現在顯得尤為突出。 Samsung 是強大的跟隨者,它已擊敗摩托羅拉、 Nokia 、 Sony 這些舊秩序的代表。但它面對的挑戰並非來自身後的LG、聯想、華為和中興們。以中國手機製造商小米和魅族為代表的新勢力,才是 Samsung 真正的挑戰者。
你可能不喜歡雷軍那從“100萬張圖片中選壁紙”的營銷橋段,也可能反感傳說中的J.Wong神話一樣的創新牌坊;但你不得不承認,小米即便帶著Android的鐐銬,但在操作和交互設計細節上的創新的確值得玩味;而且它們已經確立的品牌形象和印記,其鮮明和清晰,遠非 Samsung 可比。
更重要的是,小米們在軟件的持續精進、產品線擴張的速度、打破傳統規則的營銷和銷售方式,以及不斷摧垮價格壁壘等方面,進展的迅猛遠在 Samsung 的意料之外。
除了手機之外,已經發佈的小米電視,以及我們披露正在小米生產的智能手錶……在Android設備的產品線上,小米正在與 Samsung 展開全方位的競爭,在國內銷量超過 Apple 之後,它即將成為 Samsung 在中國市場最大的敵人。
而且,這個競爭可能是全世界範圍的——小米正在國際化。Android核心成員Hugo Barra加盟小米,讓小米一下成為美國主流媒體報導智能手機競爭格局時,在 Apple 、 Samsung 、摩托羅拉之後立即被提及的“主流”玩家。
Samsung 從來就不是一個領跑者。從通過“緊緊跟隨 Apple ”的戰略崛起至今, Samsung 一直扮演的是跟隨者的角色 ——緊隨市場動向,快速反應,見縫插針,為消費者提供他們需要的產品。
接下來, Samsung 的模仿對像變成了小米和亞馬遜。
記得8月時,雷軍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稱“小米科技更像帶有Google元素的亞馬遜……小米科技銷售智能手機,就像亞馬遜銷售Kindle硬件設備一樣。”不難理解,在雷軍的規劃中,小米應當如同亞馬遜一樣通過廉價的設備佔領市場,然後利用軟件和互聯網服務獲得利潤。
而這也是 Samsung 當前的業務重心。
雖然巨大且穩定的出貨量使它無需放棄硬件利潤去佔有市場,但在硬件之外,為用戶提供優質的軟件和互聯網服務,並從中獲取利潤,是 Samsung 亟需完成的轉型。
今年年初, Samsung 就參與了地圖服務Waze的競購,可惜它最終落入了Google的囊中,而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 Samsung 的收購清單上還有包括Unity Technologies、Green Throttle Games、Atari 、Glympse、Everything.me和Rounds。它們中的前三者都是著名的遊戲及遊戲設備開發商,Glympse是一項位置分享服務,Everything.me是搜索引擎,Rounds是視頻聊天應用……除了遊戲之外,剩下的這幾家都是能夠與手機深度整合的互聯網服務。顯然, Samsung 希望它們能夠為 Samsung 的用戶帶來具有更優質和差異化體驗的定製版操作系統,它們也要比眼球識別這類暫且對用戶而言不痛不癢的功能實用得多。 可以看得出,沒誰想比 Samsung 變得更“軟”。
除了對軟件及互聯網服務收購來優化操作系統外, Samsung 還在學習小米和亞馬遜,以應用平台為核心去搭建屬於自己的第三方生態系統。
兩個星期前,我在一場活動上見到了 Samsung 大中華區副總裁, Samsung 通信研究院院長Dan Wong,這個小型活動的參與者清一色的是中國的流動應用創業者,Dan Wong的大部分演講內容也都與他們相關—— Samsung 有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智能手錶和智能相機在內的各種流動設備和龐大的用戶基數,渴望與這些第三方應用一道搭建一個全新、優質的應用生態圈。他還舉例與騰訊合作推出Galaxy Gear上的微信定製版來加強說服力,並表示還會有越來越多與中國普通創業團隊合作的應用會登陸這個平台。
不過, Samsung 也有自己的側重點。Dan Wong告訴我,考慮到如今流動應用的盈利能力,流動遊戲會是他們最感興趣的方向。他認為 Samsung 在跨終端上的支援,以及覆蓋各種尺寸的完整的產品線是吸引遊戲開發商的最大優勢。
當然,除了在互聯網服務和軟件領域的入侵外, Samsung 在硬件產品線上的覆蓋能力也是我們不因忽視的。Dan Wong分享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觀點:如果手機螢幕越做越大,那麼人們對其的使用方式可能發生改變,例如將手機放在背包或手提包中,這時,利用外設去完成一些更加便捷的操控是非常有必要的,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推出Galaxy Gear並只允許它兼容Galaxy Note 3和Galaxy Note 10.1這兩款大螢幕設備的原因。另外,即使是我們看來缺乏創新,外觀單一的Galaxy S系列, Samsung 也做到了覆蓋不同的運營商網絡,加上各種配色,最大程度的幫助 Samsung 覆蓋更多用戶的需求,這也讓他們在面對第三方開發者時更具說服力。
我們也不應當忘記 Samsung 那些遭受失敗和挫折的產品——自有的操作系統Tizen以及曾經名為S Cloud的雲服務。雖然它們一個已經宣告失敗,另一個因為不成熟而回爐再造,但它們讓我們看到了 Samsung 在操作系統、智能家居和互聯網基礎服務上的願景。
除了 鋪天蓋地廣告的營銷手段有些陳舊, Samsung 向互聯網服務提供者的轉型正在加速 ——你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 Samsung 在舉行各種各樣的黑客馬拉松,還準備召開它的第一次全球開發者大會。這樣,硬件創新上的捉襟見肘就不再是最主要的問題了。
.「跟隨者」 Samsung 的新坐標:亞馬遜和小米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10/samsung_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