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美國風險投資公司Allegis Capital合夥人吉恩-路易斯‧卡西(Jean-Louis Gassee)發表題為“ Apple 公司可穿戴設備的未來”(Apple’s Wearables Future)的評論文章,對可穿戴技術尤其是 Apple 公司iWatch智能手錶的市場前景作了全面解讀。他認為,難以做到像iPhone和iPod一樣的無處不在,將是iWatch在未來推廣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
毋庸置疑,可穿戴技術市場未來潛力巨大。對於 Apple 公司而言,他們將創建一個新的產品類別,就像iPhone一樣能帶來滾滾財源。但這一切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實現的。智能手錶和其他可穿戴消費產品,都缺少持續吸引用戶眼球的重要特性。
Apple 公司CEO蒂姆‧庫克(Tim Cook)今年5月在D11開發者大會上發言時表示:“我認為,手腕設備很有趣。”當記者希望他討論一下 Apple 公司在可穿戴技術市場的地位時,庫克並未給出一個直接的答案,只是較為深入地討論了該公司進入這個行業以後的機遇,並稱可穿戴技術是“一棵樹上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支”。
當有人讓他談一談備受關注的 Google 眼鏡時,庫克再次避重就輕,稱不戴眼鏡的人可能對這種產品不太感興趣。
我個人認為,庫克對眼鏡產品的認識其實並不深刻:隨便走進一家購物中心,數一數眼鏡專櫃的數量,會發現許多都屬於意大利知名眼鏡廠商Luxottica,該公司旗下有大約十個知名品牌,如Oakley、Persol和Ray-Ban,同時還是阿瑪尼、範思哲等二十多家全球知名時裝品牌的供應商。
無論是否需要,眼鏡都是一個無處不在、傳遞時尚潮流、類型豐富的產品類別,這一事實絲毫沒有逃過 Google 的眼睛。這家搜索巨頭正努力將看似普通的眼鏡,打造成為一種時尚用品。雖然這種努力現在還遠未達到挑戰極限的程度,但相信在不遠的將來, Google 眼鏡很有可能會被視為一種真正具有創新力的產品。
如果說眼鏡提不起庫克的興趣,那麼有什麼產品可以呢?在庫克看來,無論從人類自身特點還是社交角度來看,手腕產品都更容易被接受。畢竟,我們每一個人手腕上至少戴著一樣東西。手戴飾物並不是什麼新的產品類別,如果在 Google 中輸入智能手錶的關鍵詞,最終會出現無數個結果,密密麻麻。
然而,這個產品類別似乎仍然受困於無法給人製造新奇的“枷鎖”。外界對 Samsung Gear等新一代智能手錶產品的評價都是毀譽參半。還有認為,如果給2010年上市的iPod nano加個腕帶,它就能搖身一變成了智能手錶。
不管怎樣,在iPod和iPhone問世之前,MP3播放器和智能手機就日益受歡迎,而且用戶數量越來越多。至於傳聞中的iWatch智能手錶,外界對 Apple 公司將涉足可穿戴設備市場的興奮之情似乎有些誇張。
此類設備的市場潛力如何,使用頻率和普及率這兩個尺度將是試金石。智能手機就是一個典型例証,它們現在無處不在,由於使用頻率過高,以致於有人稱我們正在忽視人性和“Off”按鈕之間的關係。
iWatch概念做出了兩個假設:1)我們將會戴一塊智能手錶,2)我們只會戴這一塊。看一看我們的周圍,就會發現年輕人已經不再戴手錶,而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機;中年人則將手錶當作珠寶,而且身上不止一塊。這根本不符合普及率和使用頻率這兩個標準。接下來還存在著另外一個問題:可穿戴設備能從使用者那裡獲得多少有價值信息?
為了更好理解這個問題,我在一個多月前買了一個Jawbone UP智能健身腕帶。UP腕帶置入了加速計和微處理器,可以告訴用戶走了幾步,有多長時間沒有土豆��硤澹����被夠峒鍬記岫人��吆蛻畽人��叩氖背ぃ��踔痢盎嵋鄖崴珊陀淇斕姆絞階紛偌鍬加沒С緣畝��鰲薄
用戶需要每天將UP腕帶與智能手機連接一次或兩次,與一款以圖表形式顯示活動的應用實現同步,對用戶設定的目標和平均數進行對比,讓他們清楚自己的總體鍛鍊水平。UP腕帶還會建議,用戶可以記錄自己的情緒變化,“發現影響情緒的因素”。
最初,我發現UP腕帶會讓身體產生不適感,這一點讓我無法接受,如果是手錶的話,我完全可以忽視它的存在。有幾天早晨起床以後,我甚至在離床很遠的地方找到了它。但我仍然堅持使用,電池壽命倒如商家承諾的那般好──長達10天,我也沒與經歷過第一版本出現過的問題。我戴著它旅遊、洗澡,除了連接銷的蓋子出現了一點問題外,一切都還不錯。
那我還會繼續使用嗎?應該不會了。除了身體上的不適感,我還發現UP腕帶並不特別值得擁有,甚至可以說數據還不準確。獲取有關全天睡覺時間和步行距離等數據倒是不難,但是很顯然,你不需要一款只能從事這些任務的設備。
至於準確性,有一天UP腕帶顯示,我在吃早飯時進行了大量的身體鍛鍊。雖然我是法國人,但動手的次數已不像說話那般頻繁。UP腕帶還建議,鑒於我的食物攝入量,我應該認真考慮節食。
如果想對諸如 Apple 這樣規模的公司產生重要影響,那麼每年的營收規模必須要達到100億美元。一旦低於這一水平,它充其量要麼只是一項附屬業務,要麼只能以整個生態系統的輔助角色存在。例如,Apple TV通過改善Mac、iPad和iPhone的日常使用,為 Apple 公司的這三大支柱業務提供有力支援。
鑒於此,可穿戴設備能否在上市第二年或第三年,營收突破100億美元大關呢?若想對 Apple 規模的公司財務帶來巨大影響,可穿戴技術必須具備兩個特性,但就目前而言,它恰恰缺失了這兩個特性:一是可穿戴設備始終易於佩戴,在我們身上停留的時間甚至超過手錶;二是相比UP腕帶等設備,它必須能獲取更多的信息。
對於可與智能手機無線連接、且螢幕更小的智能手錶而言,能否打破迄今套在它們身上的枷鎖,給人們帶來新奇感,我還不太確定。(軒辰)
.美風險投資人iWatch智能手錶市場前景不容樂觀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9/iwat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