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硬件該如何成為微軟的拿手好戲? 電腦,數碼新聞,






  也許是對windows有著情有獨鍾的感情,當流動大潮洶湧而來的時候,微軟的“設備服務”戰略在 Apple 和 Samsung 以及一眾流動廠商的夾擊下卻感覺走得有點步履蹣跚。

  先來看看微軟的surface產品,第一感覺就是定位比較怪異。無論從做工、產品手感、質感、用料、設計、外觀上,surface都稱得上是極為出色的產品,但就是這樣一款優秀的產品,其定位的處境卻是尷尬的。說它是平板,又不太適合雙手握持,其份量偏大,說它是超級本,pro也許算得上,但是rt還不足以擔此重任,所以微軟的定位是結合二者,是PC平板二合一的產品,2in1,嗯,聽起來不錯,實際效用呢?消費者購買流動性強的數碼產品有時並不需要那麼強大的生產力,即使需要的,也是少數派而已。

  這裡,不妨分析下購買surface人群的特徵(從各大電商對該產品的評價、評論總結而來):

  1.商務人士,流動辦公需求性強,經常出差;

  2.企業辦公採購需求;

  3.教育領域,演示設備需求人群;

  4.少數的數碼發燒友;

  5.部分學生,尤其是高校學生。

  以上的多個特徵唯獨缺少了基數龐大的普通消費者,他們的需求其實更簡單:攜帶便利、娛樂性強。這兩點,眾多的 Android 平板和壓倒性優勢的ipad都很容易就做到了,但surface呢?根本原因在於,在開發surface這款產品的時候,定位就不夠單一,不夠“精確”,不夠從一而終。依本人觀點,surfacert 和surface pro就應該是兩種不同的產品,現在rt改名為surface 2想與pro保持品牌的一致性更是錯誤的決定。原因如下:

  surface rt應該承擔起微軟硬件中真正意義上的平板職責,而不是向PC靠攏;

  pro應該承擔的是微軟硬件中超級本的職責,而不是平板PC,即使要2in1,也是PC的意義大於平板,如果pro作為平板來看,顯然它的生產力太過強大,直接導致其發熱量、重量都會明顯大於其他類型平板,(這從很多消費者的評論可以看出),這個時候,pro作為平板的意義就只是它是“還能平躺著的一塊板”,用手拿著不現實,既燙手還笨重,消費者最終還是將它作為一台桌面便攜的PC來使用。

  基於以上分析,rt和pro應該是兩個類型的產品,如果要讓更多的普通消費者去接受這樣的產品該如何下下一步棋。

  首先,將surface rt(2)脫離於surface品牌,不妨叫做windowspad或其他名字,與windowsphone靠攏,系統簡潔化、產品輕量化,去掉rt系統多餘的組件功能,回歸精簡特徵的平板屬性,最終打通WP8和RT系統,兩者內核一致,應用共通,開發者發佈應用在兩個產品上只是做更為便利的適配即可。此時,更為輕薄化的平板也就應運而生。而Pro作為頂級超級本來打造,生產力強大,比超級本更有便攜、能耗、功能優勢。

  至此,windowsphone和windowspad是一個陣營,surface pro一大陣營,xbox遊戲機一大陣營,外加相應配套的配件,三大硬件陣營支撐起微軟的硬件設備營運。

  以上只是將產品定位了而已,有了硬件加上獨特的服務和營銷才能讓產品生命之路走得更為順暢。

  關於服務,還是老生常談,最重要的自然是應用為王,更豐富的應用是一個基礎,挖牆腳也好、重金推廣也罷,越來越多優質應用的誕生自是越快越好,另外平台系統的更新維護上,無論是WP8還是RT都顯得“落後”了,週期長,缺陷明顯的情況下更新依然緩慢,讓很多消費者詬病。僅僅是這些還遠不夠讓微軟的手機平板陣營獨樹一幟,比如早就存在於ipad上的Cellular功能,RT和surface2依然沒有,特色且實用的功能服務是吸引消費者的不二法寶,這就需要微軟的大力研發了,比如獨特的數據加密(虹膜識別?)方式、新型電池(快速充電、持久續航、輕薄、多種充電方式:光照?機械?溫度?)、智能翻譯、災害預警、獨特散熱、人機交互、智能學習等科幻式的功能,也許未來都會實現。簡而言之,完善的系統豐富的應用獨特功能,配上微軟強大的硬件設計加工能力,想不是出色的產品都難。

  關於營銷想說的是縱觀單款產品的價格區分都是以容量作為參考,容量大價格貴,如果統一定下高容量產品的銷售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嗎?何必讓消費者為個本就很容易在產品設計上解決的問題如此糾結,愚見以為同一產品的價格,如要以型號區別仍以配置、材質等高低決定,摒棄容量大小的做法。另外設計之初應該考慮到環保回收的理念,電子產品的增多電子垃圾也在急劇膨脹,綠色產品的概念同樣適合數碼產品。

  流動大潮依然來勢兇猛,昔日的摩爾定律也許在生命週期更為短暫的流動設備領域就失效了,誰主沉浮,還不得而知。



.硬件該如何成為微軟的拿手好戲? 電腦,數碼新聞,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11/blog-post_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