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的存在,其出發點是更加易用。雙手離不開手機是愚蠢的,至少看上去是。如今越做越大的智能手機屏幕有沒有一個上限?合理的智能手機屏幕尺寸範圍應該是多少?
在第一代iPhone定義新型智能手機之前,沒有太多人關心手機的屏幕大小。相對於功能機來說,3.5英寸多點觸控屏的iPhon
e已經屬於大屏;相對於前三代的iPhone來說,安卓機的4.0、4.3英寸就可以稱之為大屏;而相對於其他眾多4.0-5.0英寸的安卓手機廠家來說,三星5.3英寸的Note又明顯讓5.0英寸以下的手機顯得不夠看了。
援引知名市場研究公司IHS iSuppli的報告:2012年,屏幕尺寸5英寸以上的智能手機出貨量為2560萬部。2013年,平板手機(Phablet,指屏幕大小介乎5英寸到7英寸之間的手機)的出貨量將達到6040萬部。而今年的新機潮就湧現出一批像三星5.5英寸的Note II、索尼5.7英寸的Xplay、華為6.1英寸的Ascend Mate的等巨無霸旗艦機,連主打性價比的小米在推出千元機時也將紅米做成了4.7英寸。
正當消費者為智能手機最大屏幕尺寸極限是多少感到困惑時,索尼的Xperia Z Ultra和XL39h一致給出了的答案——6.44英寸!難怪一年半以前抱定做一款的3.5英寸錘子手機的老羅也不得不謹慎考慮,究竟自己明年夏天出世的硬件要多大的個頭。
讓我們姑且定義大等於5.0英寸屏幕的手機為大屏手機。這些大屏手機流行的原因有很多,尤其是在廠商有能力提供高配置高性能硬件的支持下,包括:1、更大的可視範圍和更清晰的視覺體驗;2、更精緻的屏幕細節和豐富的色彩;3、買一部大屏手機可代替買平板和手機;4、更大容量電池帶來更長時間續航;5、獲得附贈的智能筆等支持配件;6、趕潮流、身份象徵及炫耀性因素等。這些都對遊戲玩家、影迷樂迷、自拍達人和重度電子書讀者很有吸引力。
同時大屏智能手機也帶來了許多槽點,“傻裡傻氣”、“專為巨人設計”、“口袋塞不進去”,最廣為詬病的場景是,你在一家環境優美咖啡飄香的館子裡碼字的時候,對面一個身材嬌小打扮講究的妹子,從她的迷你小包裡拿出一塊比臉還打的“磚頭”摀嘴輕聲說:餵,能聽見嗎?
顯而易見,大屏手機嚴重挑戰了用戶單手握持和操作的習慣,從年初UXmatters發布的這份針對用戶握持和操作手機習慣的研究報告的數據得知:49%的用戶採用單手握持,36%的用戶採用“抱握”的形式(及雙手握持手機的同時,只用一隻手觸摸屏幕或鍵盤)握持,僅有15%的用戶採用雙手握持。
Springer Link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關於智能手機尺寸對操作表現的影響的實驗。研究對象涵蓋2.55英寸到5.3英寸的智能手機屏幕,並在對角線、水平、垂直、中心交叉這四個操作方向檢測單手操作的效率,報告指出:
根據分析結果,4英寸觸摸屏手機產生最少的操作錯誤,而3英寸觸摸屏手機需要最短的操作時間。為了取得最佳視覺效果,實施4英寸的觸摸屏手機的屏幕可能是單手操作的最佳選擇。
可見,屢屢挑戰用戶單手操作極限的5.0英寸智能機的存在,即使在市場上銷售前景良好,也在科學上被證實是超出必要的。
進一步說,過大屏幕帶來的不智能的表現,在於它對普通用戶的單手操作帶來以下幾個交互痛點:
1)機身的長度超過最長手指(一般是食指或中指)的長度,導致難以點擊屏幕最上方的區域或按鈕,特別是解鎖時的電源鍵;
2)機身的寬度超過大拇指的長度,導致難以點擊位於屏幕最左側(右手用戶)或屏幕最右側(左手用戶)的區域;
3)由於大屏智能手機為追求美觀大氣,大多采用窄邊框設計,導致非常容易出現誤觸誤碰的情況。
手機廠商是為了銷量而讓消費者為這些痛點買單呢,還是在決定手機屏幕尺寸時多一點人文關懷呢,這是個問題。
由此可見,5.0英寸以上的手機基本上是不適合單手操作的,事實上根據手掌平均長度推斷,屏幕大於4.0英寸的手機已經不適合女性單手操作了,試想即使是身長兩米的科比用的手機屏幕也只有5.5英寸。
回歸討論單手握持的必要性。其表面因素更多的是出於安全考慮,例如單手即可保證手機不輕易跌落地上、地鐵裡收發短信時依然可以搭著手扶,其背後的心理學是:現代人將智能手機視為掌中之物,手機作為人身體延展的一個部分,必須服從和服務於人。沒有人願意被手機控制,或者受其尺寸太大而不能單手握持的限制。另一個角度來說,文字到圖片到語音的發展,也是人們在使用手機過程中逐步解放雙手的體現。
存在未必是合理的。提醒智能手機作為手持設備被發明的意義,特別出於單手操作的便利性考慮,結合個人使用經驗,筆者提供一個智能手機屏幕合理尺寸的參考:低於5.0英寸,最好是在4.0-4.7英寸之間。傳聞稱蘋果早已開始測試4.8-6英寸的iPhone:更大屏幕的iPhone會出現嗎?它的出現是出於自然升級還是迫於市場競爭?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智能手機屏幕到底多大才合理?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6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