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載Ubuntu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
導語:美國IT網站Ars Technica刊登題為《Ubuntu創始人為何仍在投資一家不賺錢的公司》(Why Ubuntu’s creator still invests his fortune in an unprofitable company)的評論文章稱,雖然Ubuntu創立至今已經將近10年,但仍未盈利。不過,該公司的創始人依然在支援這一項目,為的就是將這款系統打造成為一個覆蓋流動、桌面、數據中心等各個領域的全能平台。
當馬克‧沙特爾沃思(Mark Shuttleworth)2004年創辦Canonical時,他對員工許諾:“你們兩年內都可以依靠我。”
他這麼說是為了讓團隊放鬆心情,集中精力開發Ubuntu操作系統。沙特爾沃思希望給手下減輕壓力,不必非要一鳴驚人。
他從沒發出過“最後通牒”。儘管沙特爾沃思希望Canonical能自給自足,但他始終沒有因為虧損而威脅關閉Ubuntu。“我們創業時,我對團隊說是兩年,”他最近對Ars Technica說,“我沒有說‘等到我們盈利’,我說的是,‘你們可以依靠我兩年。我希望看到的是通往成功的明確道路,和真正有趣的顛覆。’”
可是,十年過去了,Canonical依舊沒有盈利。
沙特爾沃思的個人淨資產約為5億美元,他的財富是在1999年將一家數字認証公司作價5.75億美元賣給VeriSign時獲得的。一直到今天,Canonical的所有運營資金仍然來自他個人的資助。
沙特爾沃思至今沒有向Canonical的員工發出盈利的最後通牒。事實上,他反而加大了投入,希望突破既有的桌面和服務器業務,借助Ubuntu Touch進軍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
“我認為桌面就其本身而言將會滅亡。”沙特爾沃思解釋說,必須要在流動端取得成功,積極擁抱PC技術屬性的變化,才能獲得成功。
沙特爾沃思最初的目標是利用一款基於Linux內核的操作系統,挑戰微軟在桌面市場的霸權。但這個目標顯然沒有實現,Windows至今仍然獨占93%的桌面操作系統市場,所有的Linux發行版加起來也不到1%。這也就難怪Canonical至今沒有盈利了。
令人頗感意外的是,倘若沙特爾沃思放棄終端計算市場的革命夢想,轉而專注於企業客戶,Canonical完全可以盈利。多數知道Ubuntu的人之所以熟悉它,是因為這是一款免費的桌面操作系統,但Canonical還有另外一項規模可觀的業務,那就是專門為數據中心提供服務器軟件和OpenStack基礎架構平台。Canonical最明確的盈利道路就是徹底拋棄桌面和流動業務,集中精力發展數據中心項目。
“我們可以把Canonical壓縮成一項能夠盈利的業務,”沙特爾沃思說,“我們可以只保留服務器或者只保留OpenStack,那樣規模就小多了,就能盈利了。”
當然,這絕不是沙特爾沃思的計劃。雖然他是開源軟件的堅定擁護者,但同時也有著更大的夢想,那就是構建一個橫跨手機、平板電腦、PC、服務器、雲計算等各種產品的全能平台。
“我認為機會已經增加了,所以我才願意投資。”他說,“我喜歡顛覆,希望有朝一日,你可以在手機上擁有一款Ubuntu應用,你可以把它停靠到大螢幕上,把大螢幕變成Ubuntu PC。數據可以在使用Ubuntu客戶操作系統的雲端處理,而這個雲也會運行Ubuntu的主操作系統。我現在不想讓人感覺我有些妄自尊大,但我認為這的確有可能……這絕對是一種非凡的顛覆。對我來說,將這些組合到一起比任何的獨立部分都更加重要。”
Canonical總部位於英國,在全球30多個國家擁有500多名員工。這家公司還沒有上市,所以我們至今不知道他們的營收和成本狀況。沙特爾沃思曾在2009年透露,Canonical當時的營收大約為3000萬美元,他當時認為公司將能實現自給自足。但此後的營收肯定增加了──儘管Canonical是一家開源公司,因此多數軟件都免費提供給用戶。
雖然用戶可以免費下載Ubuntu,然後安裝到任何PC或服務器上(微軟Windows和 Apple OS X都不行),但Canonical仍有很多賺錢方式。
在內部使用Ubuntu桌面系統的企業可以向Canonical付費獲取技術支援,並應對因為使用Ubuntu產生的專利訴訟。另外,在出售PC時預裝Ubuntu的硬件廠商也會向Ubuntu付費,並與之合作確保軟硬件的兼容性。中國政府也出資讓Canonical為其開發了定製版的Ubuntu系統,取代了Windows。
家庭用戶通常無需向Canonical付費,但該公司還是與亞馬遜達成了有爭議的協議,將購物搜索結果添加到Ubuntu的桌面搜索工具里,以此獲得了一些收益。
沙特爾沃思不肯透露桌面業務本身是否已經盈利。他說,雖然桌面“顯然不太賺錢”,但桌面與服務器業務的確在競爭,看看誰對我們的營收貢獻更大。
“我認為美國人不太瞭解美國之外的PC世界的多元化現狀。”沙特爾沃思說,“但戴爾、惠普、聯想三大PC廠商中,今年將有一家有20%的全球PC出貨量使用Ubuntu系統,還有一家承諾明年達到同一比例。我認為,剩下的一家也會很快採取同樣的措施。”
但Canonical拒絕透露具體哪家廠商做出了承諾,哪家沒有承諾。
Canonical的服務器和雲計算業務有多個收入來源。該公司向使用Ubuntu服務器和OpenStack的企業出售支援服務。他們還銷售Landscape,這是一套專門用來控制Ubuntu桌面、服務器和雲計算部署狀況的系統管理工具。儘管Ubuntu本身是開源軟件,但Landscape卻是封閉的。Canonical不會將所有的軟件源代碼都免費開放。
除了為自己的員工提供Ubuntu的企業外,雲計算廠商還通過互聯網向所有擁有信用卡的人提供Ubuntu虛擬機。每當你通過雲端使用Ubuntu的服務器時,Canonical都能賺錢。
“你可以下載Ubuntu,我們很高興為你提供這款產品。”沙特爾沃思說,“但對於提供Ubuntu的雲計算廠商而言,由於他們本質上是在代表我們,所以是一種商業行為。”
由於亞馬遜和其他公司的雲計算服務都已經大獲成功,所以這項收入應該很可觀。“我們的目標是成為所有雲計算服務的首選方案,”沙特爾沃思說,“我們目前是Windows Azure排名第一的Linux發行版,是亞馬遜排名第一的操作系統。在多數提供Linux的公共雲中,我們都是排名第一的操作系統。”
這些公司將Ubuntu作為客戶操作系統,但Ubuntu還可以用作主操作系統,也就是讓雲計算得以存在的那個操作系統。AT&T、德意志電信、NTT DoCoMo、中國流動、惠普、愛立信和Rackspace都已經用Ubuntu和OpenStack搭建了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雲計算產品。
OpenStack開源項目並非出自Canonical之手,而是由Rackspace和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共同開發的,但OpenStack是在Ubuntu上設計的,使之成為了這套軟件的預設操作系統。但Ubuntu雲計算副總裁凱爾‧麥克唐納(Kyle MacDonald)3個月前在拉斯維加斯Interop IT大會上對Ars Technica說,OpenStack本身已經改變了IT硬件的部署方式。“現在的規模已經不再按服務器來計算,而是按照數據中心來計算。”他說。
麥克唐納還表示,根據通過Canonical系統獲取安全更新的桌面和服務器裝機量來看,Ubuntu在全球擁有約2200萬用戶,其中多數都是桌面用戶。
OpenStack仍然處於發展早期,但首批客戶中卻不乏很多大名鼎鼎的科研機構,例如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也就是大型強子對撞機的運營機構。目前的多數OpenStack雲可能都處在原型和概念驗証階段,並非收費產品。
但沙特爾沃思說:“全球現在大約有六七家規模最大的電信公司正在運營Ubuntu OpenStack雲。”他表示,其中一些已經簽訂商業條款,還有一些正在落實條款。更加有利的是,這些運營商可以幫助Ubuntu向流動市場拓展。
Canonical的計劃是推出搭載Ubuntu Touch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但這卻需要“在設計和工程領域投入額外資金”──這同樣要由沙特爾沃思來承擔。
為了降低財務負擔,Canonical啟動了一個眾籌項目,希望為Ubuntu Edge手機籌集3200萬美元的資金。這是一款可以兼做PC的手機。當然,沙特爾沃思完全可以自己掏錢,但眾籌並不是什麼慈善項目,而是一種獲取預售訂單的方式,使得這款手機的生產物有所值。可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個眾籌項目可能會半路夭折。
即便如此,沙特爾沃思還是有很多理由繼續追逐Ubuntu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夢想。
“我相信我們有能力同時發展流動和企業市場,”他說,“我顯然想讓這兩個團隊都實現他們的目標。”
如前文所述,在沙特爾沃思看來,如果沒有流動端的配合,桌面業務將難以長期為繼。正因如此,他拒絕透露桌面業務本身是否已經盈利──即便已經盈利,通過目前的信息也很難判斷這項業務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可以對外公佈目前的狀況,但我不認為這是關鍵問題。”他說,“關鍵問題在於你有沒有又繁榮又有前景的業務。我認為桌面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難繼續位居市場的核心位置。”
Ubuntu的手機和平板電腦最早恐怕要到明年初才能上市,而由於iOS和Android已經廣受消費者的歡迎,所以它將面臨艱巨的挑戰。
Canonical不能像 Google Android那樣,利用Ubuntu Touch的廣告展開商業化,他們計劃通過向設備製造商和運營商收取Ubuntu手機的許可費來創收。
有意在Ubuntu手機發佈時與之合作的運營商包括Verizon無線、德意志電信、Everything Everywhere、意大利電信、中國聯通、韓國電信、LG Uplus、葡萄牙電信、SK電信和Smartfren。沙特爾沃思說,他希望Ubuntu的手機市場份額能達到Android的20%,還渴望得到Android應用開發者的幫助,因為這些人中有很多都使用Ubuntu系統進行Android開發。
當沙特爾沃思說,Ubuntu手機是桌面的延伸時,他的態度很認真。Ubuntu手機操作系統的底層代碼將與桌面系統一樣,但用戶界面有所不同。當與顯示器、鼠標和鍵盤相連時,如果手機的性能足夠強大,便可切換成桌面界面,像Ubuntu桌面電腦一樣使用──因為它本質上就是一台Ubuntu桌面電腦。
這是Ubuntu手機的一個重要的差異化因素,但目前仍處在開發階段。沙特爾沃思兩年前甚至連一部智能手機都沒有,但他現在已經開始在Nexus 4手機上運行Ubuntu Touch的原型版本。“如果你對它有些狂熱,那完全可以用它處理日常的所有任務。”他說,“電話、短信、數據都沒問題。瀏覽器也很好,界面運行速度也很快。但你得是個發燒友。”
要挑戰iOS和Android絕非易事,這一點相信誰也不會否認──看看微軟和黑莓的遭遇就知道了。現在就對Ubuntu的前景下判斷還為時尚早,因為這款設備還要再等半年才能上市。
但進軍流動市場並非Canonical面臨的唯一挑戰,它還要在服務器和雲計算市場面臨Linux陣營最賺錢企業的激烈競爭。
市場研究公司IDC服務器市場分析師阿爾‧吉蘭(Al Gillen)表示,Ubuntu的服務器業務規模與紅帽相去甚遠。
“Ubuntu的營收沒有達到數億美元級別,大概只有數千萬美元。”他說。由於Ubuntu服務器營收過低,IDC甚至沒有將其從Linux服務器營收中單獨列出。“我認為他們的服務器操作系統業務不算太強。”吉蘭說。
沙特爾沃思有關Canonical的服務器和雲計算業務已經盈利的說法,令吉蘭頗感意外。“他們的這項業務已經盈利令我很意外。”他說,“他很少誇大其詞。如果他說盈利了,我沒有理由反駁他。但這確實很意外,畢竟要靠出售開源軟件的支援服務盈利是極其困難的事情。”
雖然Ubuntu起初是唯一一家開展OpenStack業務的企業,但Canonical現在卻必須面對紅帽的競爭,後者很擅長用自家的軟件和支援合同“鎖住”企業,盈利能力也遠超多數Linux廠商。
今年6月在波士頓舉行的紅帽年度大會上,該公司推出了OpenStack產品,並號稱已經針對紅帽的旗艦企業操作系統進行了優化。
吉蘭承認,Canonical在向服務提供商出售OpenStack的過程中取得了初步成功,但他表示,“紅帽讓事情變得有些複雜了”,因為該公司也吸引其他各種類型的企業用戶。“如果企業已經使用了紅帽,而且計劃部署雲計算基礎設施,便不太可能把紅帽換成Ubuntu。”他說。
紅帽CTO布萊恩‧史蒂文斯(Brian Stevens)表示,該公司從去年開始從事OpenStack的開發,並安排了100多名員工專門開發這項業務。由於OpenStack從一開始就是針對Ubuntu優化的,所以紅帽的開發者對OpenStack的代碼進行了更新,使之不再針對單一平台,而是可以運行在所有的Linux發行版上。
就連沙特爾沃思也承認,紅帽在消除OpenStack與其他Linux發行版之間的摩擦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紅帽較之於Canonical的優勢在於,它與採用Linux系統的大企業之間建立了穩固的關係,而且這些企業也願意花錢聘請科技公司來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紅帽之所以安排這麼多工程師從事該項目,是為了瞭解OpenStack的代碼,並支援這項技術。“你必須瞭解每一行代碼,而且能夠修複和修改它,就好像你是VMware、甲骨文或其他任何企業一樣。”史蒂文斯說。
“這是我們與Ubuntu之間的本質區別。”他接著說,“Ubuntu是一個很好的平台,可以遮蔽IT,還能為企業提供免費的技術。但該公司無法就此構建服務和價值,因為他們沒有專門的員工從事這些業務。軟件免費,所以軟件本身沒有價值,真正的價值在於關係。”
沙特爾沃思則反駁了紅帽的觀點,他指出,Ubuntu的OpenStack服務支援多種管理程式,包括VMware、KVM和Xen,而紅帽只允許用戶使用KVM。Ubuntu和紅帽都支援大型虛擬網絡廠商,包括思科和VMware的Nicira。沙特爾沃思指出,紅帽採用了Canonical開發的cloud-init技術,使得虛擬機可以無需修改就能在不同的雲端運行。
“這是紅帽首次面對Ubuntu的真正挑戰。”沙特爾沃思說。Ubuntu的OpenStack成本低於紅帽,“而且我認為我們擁有經濟優勢,因為我們的花費沒有紅帽那麼多。”他所說的花費指的是“傳統企業銷售人員”。
“我們是一家更加看重研發,並且以技術為導向的機構,”沙特爾沃思說,“我們可以與大型企業、服務器製造商、處理器生產商保持良好的關係,這讓我們能夠提供一流的基礎設施。”
沙特爾沃思承認,發展桌面、企業和流動業務“可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但對於Canonical來說,不必非得推翻全球最大的企業才能盈利──他們只需要挖掘自己的細分市場即可。“我們不會成為微軟,”沙特爾沃思說,“我們甚至也不會成為紅帽。”
最後,沙特爾沃思說,他不想“像做慈善一樣發展這些業務”。(不過,他的確在2005年創辦了Ubuntu基金會,並捐出了1000萬美元,確保當Canonical無法繼續運營的時候,Ubuntu依舊可以長期發展下去。)倘若Canonical的任何業務喪失希望,沙特爾沃思都會放棄。“如果你在某個領域喪失信心,就不要再做了。”他說。
但打造一個橫跨流動設備和數據中心等各類產品的全能平台的確很有前景,這也正是吸引他繼續投資Canonical的原因。
如果Ubuntu在手機市場慘敗,Canonical隨時都可以抽身而出,專心經營企業業務。但現在,Canonical仍在開展“全面戰爭”。
“這將是艱難的一年,但也將非常有趣。”沙特爾沃思說,“不過,我對我們過去幾年的工作很滿意,對我們的基金會也很滿意。我很看好我們現在的項目,也很看好我們的競爭地位。我們沒有什麼可自鳴得意的地方,但我確實認為遊戲已經開始。”(思遠)
.Ubuntu的野心:打造全能平台
http://digital1010.blogspot.com/2013/08/ubuntu_18.html